散裝的巴基斯坦路在何方

前幾天我隨手發了一個關於巴基斯坦的微條,發現大家還是很感興趣的,畢竟喊了這麼多年巴鐵好哥們,今天就來擼一下巴基斯坦,探討一下。

說到巴基斯坦,咱們心裡一定會蹦出一堆詞彙,比如巴鐵,瓜達爾港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畢竟我國影響力要想走進印度洋,巴基斯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路節點。

提到巴基斯坦,就不得不提到印度,最早的印度概念範圍非常大,包括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孟加拉,甚至還有緬甸,總之很大。歷史上印度從來沒有統一過,一直都是幾百個城邦打來打去,外加好幾次外族入侵。“統一的印度”的概念是英國人編的,締造了所謂的印度帝國,二戰結束後,民族獨立的春風吹滿地,印度人民不幹了,要分家自己過,英國人經過兩次大戰,實力也是越來越壓不住,但萬年攪屎棍也不能就這麼算了,不能讓印度成為南亞新的一極,蔫巴的在底下和代表大多數印度教徒的國大黨搞動作,國大黨單方撕毀本來已經談好的一起建國的協議,這不欺負國內的穆斯林嗎,本來伊斯蘭和印度教徒就不對付,一直有分離之勢,穆盟高層直接發動聖戰,開始鬧獨立,最終釀成了一場血腥大屠殺。

散裝的巴基斯坦路在何方

英國人一看,不行了,印度要炸了,最後弄了個蒙巴頓方案,讓印度人按照宗教信仰站隊分家,圖中兩片綠色的地方穆斯林較多,當時一般稱為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後來獨立成了孟加拉。理論上,巴基斯坦這塊地還不錯,但是很不太平,應該說是內外兩重因素兼而有之。

散裝的巴基斯坦路在何方

巴基斯坦這塊地南部瀕臨阿拉伯海,擁有980千米的海岸線,一旦有大國海軍在這裡駐紮,可以直逼波斯灣,大大抵消印度乃至美國在印度洋的優勢,俄國曆史上就一直尋求通過中亞即可南下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巴基斯坦陸上大部分地區處於高原之上,和阿富汗一起將中亞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一分為二,面對中亞五國以及印度都具備居高臨下的優勢,而且其也是通往阿富汗的的最佳跳板,這個戰略價值還是連續的,一旦得手,下一步還可以向西進軍伊朗,威脅中東產油區,如果有大國控制了這裡,就等於把東亞與西歐之間的陸路通道都掌握在了手裡,小布什時代美國以巴基斯坦為跳板進攻阿富汗就是這個思路,大家細看地圖還能發現,巴鐵還和中國新疆接壤,就是那個曾經一度戰火紛飛的克什米爾,這裡可以說直接關乎中國西北地區的穩定。

散裝的巴基斯坦路在何方

世界的規則就是這樣,好東西握在大國手裡就是開疆擴土刷副本,放在小國身上就是招災惹禍,印度不用說了,西北方向無任何屏障,一直都極度缺乏安全感,始終覬覦巴基斯坦;對於美國來說,巴鐵就是進入阿富汗和西亞的戰略基地,自然更不能放過巴基斯坦,西亞的沙特為了從背後牽制伊朗,也為了延續宗教勢力的擴展,也得大力扶持巴鐵搞滲透,巴鐵的好多軍購就是沙特來買單,反正,就是各路勢力頻頻對巴鐵施加影響,各懷鬼胎,自然巴鐵也是左右逢源,還是拿到了不少好處。

這裡再補充一個點,大家發現沒,現在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離克什米爾衝突區很近,其實他的首都一開始不在這裡,一開始巴鐵的首都在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卡拉奇,因為巴基斯坦海軍實力幾乎等於0,離海太近,基本在印度海軍的炮口之下,後來就搬到了現在的伊斯蘭堡,這樣就可以集中精力,最大限度調度資源和印度死磕克什米爾,也可以防禦開伯爾山口方向,畢竟這裡歷來是外族入侵印度兩河流域的便捷之路。

散裝的巴基斯坦路在何方

反觀巴鐵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極其鬆軟,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英國殖民的產物,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凡印度有的毛病,巴基斯坦一樣沒拉下,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比如地方失控和貧富差距過大兩大問題。巴鐵與印度一樣,建國同樣不是打出來的,因此建國伊始,就缺乏可以服眾的力量,總的來說,巴基斯坦有三座大山揹著:國家分裂,門閥政治和腐敗,由於篇幅有限,本篇先聊一下國家分裂。

就這麼說吧,巴基斯坦就是個散裝國家,而且還是散出了新高度,什麼程度呢?連名字都是散裝的,巴基斯坦全稱是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其中那個p代表旁遮普省,a代表西北邊境省,k代表克什米爾,s代表信德省,tan代表俾(bi)路支斯坦,可以這麼解釋,五神合體就是巴基斯坦。這幾個地方一開始就是各個土邦,基本沒有國族認同感,民族成分複雜,語言還五花八門,有旁遮普語信、信德語、普什圖語,真可謂一言難盡,話都嘮不到一塊,想要團結就真的是難上加難。

西部的普什圖,屬於山地,資源稀少,經濟發展不起來,加上地形封鎖,形成了分裂勢力的最佳土壤,最關鍵的是普什圖還有一部分在阿富汗境內,同根同源,彼此保持姻親關係,因此阿富汗想在巴基斯坦境內發展勢力是很容易的,所以塔利班組織可以說有兩股:阿塔和巴塔;而巴基斯坦對待巴塔也是三心二意,面對宿敵印度,那必須和阿富汗的武裝勢力搞好關係,一直試圖把阿富汗變成自己的戰略縱深。有一段時間還利用巴塔在克什米爾區域襲擾印度,畢竟這不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行為,印度一直都有吃虧。

不過巴基斯坦政治上很和諧,全國200個政黨在一起過,本地勢力屬性極強,各地認同巴基斯坦的國家概念,但都各過各的,互相不對付,國家認同遠不如印度,但是因為印度這個鄰居的存在,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彼此還能稍微放下成見,一起去首都伊斯蘭堡開個會。

但是分裂主義的問題始終存在,獨立之初,就因為克什米爾歸屬的問題,和印度打了一仗,雙方在克什米爾邦山地拉鋸,最後印度拿走六成的地區,巴基斯坦拿走四成,結下了樑子,在印度的眼裡啊,巴基斯坦就是眼中釘。

散裝的巴基斯坦路在何方

歷史上東巴基斯坦就是不滿在國內的地位,他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生產能力最強,卻被當成了經濟殖民地,成為西巴基斯坦的奶牛。加之天高皇帝遠,中間還隔著個印度,於是在1971年勾結印度獨立改名成孟加拉國,大家發現沒,歷史從來都是“麼得”感情,利益與信仰從來都是兩碼事,長期鬧獨立的還有俾路支省,這裡也是地廣人稀,地形封鎖,除了恐怖組織什麼都缺,各種各樣的武裝組織在這裡遊蕩,背後全都有印度的影子。經濟好的,要獨立,經濟差的也要獨立,“散裝”巴基斯坦實在是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