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經濟正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近百名專家、企業代表城市共同探討發展中的可持續議題

每經記者:成錦鴻 每經編輯:凌建平

近日,由Impact Hub Shanghai主辦的可持續創新影響力峰會成功舉辦,近百名可持續發展領域專家、企業代表、投資人、創業者等共聚峰會現場,共同探討包括“後疫情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創新創業”、“循環經濟與無廢城市”、“當代青年的可持續創變力量”、“科技向善構建可持續城市”、“可持續消費趨勢與創新實踐”在內的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Impact Hub Shanghai聯合創始人、管理合夥人費曉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經濟“停擺”讓很多人重新思考自己當下的行為生活方式,期望用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整個社會的良性成長。作為可持續創新生態的一員,Impact Hub Shanghai希望催化更多的對話、合作和行動,未來也將以創業支持、產業創新和影響力投資為著眼點,繼續催化可持續創新生態的良性生長。

可持續經濟正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近百名專家、企業代表城市共同探討發展中的可持續議題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可持續經濟正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可持續經濟正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共益企業中國倡導團隊項目經理姜宇霏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利益相關方訴求,除了經濟利益外,也關心人和地球;消費端來看,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購買一些對環境和社會友好的產品;資金端來看,全球有超5000億美元的影響力投資機構在選擇企業和投資項目的時候,會考慮企業帶來的社會價值。新一代消費者、員工、投資人正在幫助企業重塑新商業形態。

Impact Hub Shanghai聯合創始人、創投合夥人呂秀娟表示,現代人快餐式的生活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垃圾,交易規模達7000多億的外賣、快速增長的物流行業產生的塑料垃圾、不停更新換代的電子產品形成的電子垃圾都在影響我們所在的星球。

呂秀娟表示,要實現世界可持續發展,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行為尤其重要。儘管可持續消費正成為年輕一代日趨關注的話題,但實際上很多消費者並不瞭解哪些是可持續產品,這也為可持續消費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PACS戰略規劃總監楊曄認為,人們的很多消費行為都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在這個規律下,各個利益相關方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例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去引導企業和消費者的生產和消費行為;企業除了盈利外,從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減少資源浪費,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資源,並儘量從消費端引導消費者行為,從而在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之間達到平衡。

提高資源再利用 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2020年,距離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正式通過包含“建設有風險抵禦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的可持續工業,並推動創新”、“確保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在內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過去5年。5年來,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不少國家和地區,諸多機構、企業在保護環境、構建更可持續的生態社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英特飛北亞區可持續發展主管邱洋聖菁介紹到,英特飛早在1994年就設定了“到2020年消除英特飛對環境的所有負面影響”的“零號任務”,並在2019年宣佈完成。與1996年相比,英特飛達到了可再生能源佔比(包括100%可再生電力)達75%、回收或生物質來源的材料達46%、生產基地取水強度降低89%、地毯碳足跡降低74%等成績。邱洋聖菁表示,2019年,全球範圍內英特飛的地毯回收再生計劃避免了5591噸的廢舊地毯被送去填埋場。未來,企業將持續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希望在2040年成為一個負碳的企業。

陶朗集團循環經濟業務副總裁、中國歐盟商會環境工作組主席常新傑表示,近年來,塑料汙染是一個大問題。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預測,如果我們推行塑料循環經濟,到2040年就能夠將政府清理垃圾的成本降低200億美元,減少80%的塑料進入海洋變成海洋垃圾,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押金制回收塑料瓶,全球每年可以回收400億個的飲料包裝物,包括礦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但根據英國《衛報》的統計,截至2016年,全球每年的礦泉水瓶銷售量達5000億個,所以現在的塑料循環經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下,循環經濟在各行各業都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發展,但國內來看,還存在從生產者、經營者到消費者及消費後的回收再生產者之間的價值鏈體系不夠完善、部分行業從生產到消費的商業鏈條較複雜從而造成回收再生信息丟失、再生產品材料來源認證難等問題。

如何推動循環經濟更好地發展?常新傑表示,從政策層面來講,政府可以制定目標,借鑑並推行如EPR、押金制(DRS)、塑料稅、碳稅等制度,約束企業行為,推動生產者企業自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從生產端開始減少汙染和浪費;此外,在品牌商、零售商、消費者之間形成閉環循環,呼籲大家共同參與循環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