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

画家生平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年)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他的祖父是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倪瓒从小得到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家境富裕,生活优裕,热爱艺术,遍览古代名家字画。元泰定五年(1328年),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接着,他的母亲邵氏和老师王仁辅也都相继去世,这使倪瓒十分悲伤。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也都消失,此时的他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 元天历三年(1330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的妻子妻蒋氏病死,倪瓒深受打击。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七年(1374年),倪瓒去世,享年74岁。

《容膝斋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74.4厘米 横35.5厘米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六君子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61.9厘米 横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96厘米 横4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幽涧寒松图》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59.7厘米 横 5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竹居图》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55.5 厘米 横28.2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雨后空林图》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63.5 厘米 横3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戊申(1368年)作 雨后空林 立轴

倪瓒 (款) 寒林图 立轴

倪瓒 紫芝山房图 立轴

倪瓒 春藤古木 立轴

艺术成就

倪瓒广泛交际,朋友多是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倪瓒曾细心观察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仔细领会其特点,加以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技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他的作品传世很多,《松林亭子图》、《渔庆秋霁图》、《怪石丛篁图》、《汀树遥岑图》、《江上秋色图》、《虞山林壑图》《江亭山色图》,《山水图轴》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倪瓒 溪山秀木阁 镜心

倪瓒 山水 立轴

倪瓒 疏林茅舍 立轴

倪瓒 1364年作 墨竹 立轴

倪瓒 疏林亭子图 立轴

倪瓒 山水 立轴

倪瓒 古木幽篁图 立轴

倪瓒 1355年作 溪山亭子图 镜心

倪瓒 1368年作

山水 立轴

倪瓒 墨竹 立轴

倪瓒 山水 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