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午昌:写山水浑厚难 清厚更难

沧海观日 设色纸本 壬午(1942年)作 (230万元,2011年上海朵云轩)

题识:壬午上巳,隐几假寐,忽有友邀至一处,碧峰耸霄,方松叠翠。攀登其顶,则极目沧溟,旭日初升,波光霞彩,海天若煊,叹为奇景,而天风振衣凛乎,不可久留,醒而知为梦也。追忆其景,率成此幅,梦中人作画中人,梦耶?画耶?吾将神游乎太空。弱龛郑午昌记。钤印:午昌、郑昶长寿、两褎五湖烟雨

诗堂:沧海观日。壬午长夏,福厂王禔题于春住楼。钤印:王禔私印、福厂六十后所书

上世纪40年代郑午昌在作画

郑午昌(1894—1952),

名昶,号弱龛,

别署且以居士、丝鬓散人,

嵊县三合乡(今嵊州三界镇)长桥村人。

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

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新华艺专、苏州美专等校

国画系教授。

1929年,与张大千、王个簃等发起

组织蜜蜂画社,有社员150余人,

编印《蜜蜂画报》。

后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画会。

1932年,在上海开办

汉文正楷印书局,

首创整套汉字正楷活字版,

行销国内外,蔡元培誉为

“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与梅兰芳、周信芳等

20人组成甲午同庚千龄会,

相约发扬民族气节,誓不为日伪效力。

1950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

与人合作绘制巨幅《大西南进军图》、

《雪夜进军图》等,

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

擅山水画,花卉蔬果。

其山水画重峦叠嶂,层次分明,

飞瀑流泉,自然成趣。

善书法,工诗词,堪称“三绝”。

其画作多次在日、英、美、比、法、苏等国展出,

曾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

1929年,所著《中国画学全史》

为第一部中国画通史。

还著《中国美术史》、《苦瓜和尚语录释义》、

《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

有《郑午昌山水十二幅》、

《杜陵诗意画册》、

《梦窗词意画册》等画集。

其绘画风格,

是与他对传统绘画的

坚定信紧密相连的,

他主张改进中国画学

必须在传统内部进行,

他平生对黄公望、吴历特别崇拜,

虚心向古人汲取营养,

但在学习的同时提倡

“师古法而立我法”,

从而在学习古代各大家的

风格技法后,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水村山郭酒

在山水画领域里,

郑午昌是设色的高手,

主要手法以色代墨,

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

时而松秀,时而苍郁,

平生受子久,石涛、石溪影响最大,

复取法于宋、元诸家,

笔墨精到,神韵悠扬。

对青绿山水强调用色明朗滋润,

用笔工而不刻。

不仅用色来提画中不足处,

更用色来作苔点,

让画面充满苍茫之色。

他的泼墨画也是笔酣墨畅。

郑午昌画柳长条细叶,

阿娜多姿,先行干后出枝,

柳丝从最上端画起,

由上而下,密密层层,

前后左右,各尽其态,

春夏秋冬,风晴雨雪,

无不传神,有“郑杨柳”之称。

花卉师法白阳、新罗,

并吸收西洋画法,

淡墨浅色,风格清新。

所写墨竹,白菜、芦苇,

笔墨淋漓,生动有致,

亦有“郑白菜”之称。

人物兼有陈老莲的古拙

和任伯年的七趣,

形象颇为生动。

溪山春晴 立轴 1931年作

他的画法随内容而异,

变化多端,秀润而含蓄,

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

纵笔于“有意无间,

有法无法”之中,能工能放,

细谨时纤毫不爽,

粗放处酣畅淋漓,

这是他的艺术特色。

余事诗词,清新可诵。

作画千百幅,俱以诗配画。

书宗褚遂良,秀丽俊逸。

万木霜艳 设色纸本

题识:万木经霜艳似花,莼鲈时节最思家。西风驴背催人老,采药何年入九华,弱龛郑午昌。钤印:郑昶之印、午昌、万壑千峰独闭门

听松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58.24万元,2010年12月上海朵云轩)

题识:听松居图。少泉先生爱松,有吾家处士风。旁松筑室,曰听松居。既倩大千书颜,并嘱为之图。郑午昌。钤印:午昌、郑昶长寿、万壑千峰独闭门

郑午昌的山水画创作,尤工细笔山水。风格技法立足传统,倾心元代的黄公望和王蒙,又能汲取众家之长,形成自我面貌。

此作是郑午昌应友人“少泉先生”之请而作,作于清宫旧纸之上,画面左下角印:“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奉勅,臣周尚文敬造刻画笺”,为其上乘工笔佳作。山石皴法,出入王蒙而不泥绳墨,自成意趣。作品采用“山中之景”的构图方式,并以细密皴法刻画陡峭山石,以瀑布垂挂来贯穿画面,形成画面的动势。针对受画人爱松的特点,郑午昌在画面中心位置绘制三棵苍松,同时在山顶平台上绘松下高士和茅屋一所,也对应于受画人在松旁筑“听松居”的现实行动,反映了画家和受画人之间的良好互动。此作笔墨氤氲,色墨并用,山石肌理以淡墨皴出,其间又施赭色,色墨交融,层次丰富,明朗滋润,展现画家用笔精微而用色精妙的特点。

群贤大半是无家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郑午昌山水近似王蒙,但能自出机扦,不泥绳法。所作青绿山水,用笔精微,设色妍面,工而不刻.风采动人。尝谓:画不让人应有我,主张:善师古人而自立我法。

《群贤大半是无家》表现群贤小聚,谈论风雅的文人生活。一处开阔地,有对坐交谈,有欣赏风景、有扶杖过桥的贤人,也有煎茶摇扇的童子。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各种草木顿势而生。此图远观可游,近现有趣,真实地再现了文人贤士雅集的一个场面。

牯牛岭 纸本水墨 1931年作

郑午昌的山水从石涛、石谿入手,复取法诸家,尤推重黄公望与吴历。他认为“写山水浑厚难。清厚更难。渔山笔笔见笔,而一种苍茫之色盎然纸上,可谓得清厚之趣矣”。他自己的山水亦是如此。此幅选自众家为柳亚子所绘册面《当代名画集》。从题识:“古牯牛岭西七里有瀑甚伟,而名不及黄龙潭,每念庐山辄念是瀑也,”可见画家亲近山水之心。画取山之一角,高士临崖独立,意境幽远,基本上仍是传统文人山水的情致。笔墨简淡松动,枯润相宜,清雅中不失苍浑,适得“清厚”之趣。

仿春游女儿山图 纸本水墨 1922年作

《春游女儿山图》是唐寅的名作,现藏上海博物馆。《仿春游女儿山图》是郑午昌早期山水画中的临摹精品。古代作品常追求小中见大,将物体空间发展到极致,展现画面的空间与思维。此幅郑午昌摹本尺寸按比例缩小,脱离原作形式,追求物体的对比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朮效果。画面布局严整,造型生动,山石坚实峻拔。前景的山路前后的山岩上有三株古松,并两株横斜,后一株高拔而相映成姿,间以表现初春景色的桃杏穿插其间。一高士携童子在山径上走往山间的草堂。草堂前一桥跨溪,春水粼粼,溪草初生,在水中飘拂。屋后新枝初发,用淡墨烘染。中景山岩上有屋宇,廊阁依山而造,正是临湖观赏的佳地。其中有一高士正凭栏远眺。湖中有正在把竿垂钓的两只小船。后景环湖的高山低丘连绵起伏,林木蓊郁,景色迷人。

仿石涛山水 立轴 纸本 1929年作

松云翠岚 镜心 水墨纸本 1930年作

山雲吞吐翠微中 立轴 纸本 1937年作

飞峰舞瀑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题识:飞峰舞瀑绝尘寰,策杖新从雪窦还,满壑云藏天下雨,太平重看四明山。戊寅夏,郑午昌。钤印:午昌、鹿胎仙馆画记

剡源垂钓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秋水澄空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晴岚暖翠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题识:己卯六月,郑午昌写于海上。钤印:午昌、郑昶之印、鹿胎仙馆画记

郑午昌早年倾慕清初四王的风格,尤以王翚为最。1931年撰写的《中国画之认识》一文中曾提及十年前“余方好摹石谷子(王翚)”,可获印证。1928年与人合作“山水”上所题:“思翁谓元季四家,以黄公望为冠。子久特妙风格,固属难能。顾学者甚多,往往成功。独叔明古茂深静,后无继者。渔山虽颇近之,然亦未免时露粗荡。”可知其后转而追求元代文人山水画的气质,对黄公望、王蒙倾心万分,力图挣脱四王影响。籍此他上追宋人传统,博采百家,个人山水风格趋向成熟。此作既有元人山水之特征,又融合清人山水之风貌。画作上群峰叠嶂,空间感强烈。郑午昌在画面上十分注重用笔,既有细密、轻松之笔,又有粗犷、拙厚之笔,用墨既存含蓄、清淡、缜密,又现浓厚、繁复,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用色则明快、爽朗,包括花青、赭石等色,多样之皴擦笔势,与墨赭墨青渲染等设色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画面山水极具苍茫浑厚之气势。

秋水澄空 设色纸本 1939年作

郑午昌是设色的高手,他不但喜用青绿墨赭等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且大胆地采用了一些不常用的颜色。郑午昌在一幅画绘就后,会以色代墨,将画作一番收拾。这种以色代墨来收拾的方法,在明代吴门画派诸家经常使用,而郑午昌不仅用色来提画中不足处,更用色来作苔点,让画面充满苍茫之色。郑午昌的山水画重峦叠嶂,层次分明,飞瀑流泉,自然成趣。画面中的山石皴法在色彩的衬托下宁静沈稳,厚重而不失绚丽变化之姿,将传统山水画的丘壑之志恰到好处的展现于每一位观画者眼中。

丹崖绿水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丹崖翠树引游屐,绿水青山放钓船。拟北苑青绿法,未能万一。郑午昌。钤印:午昌、郑昶长寿

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的《丹崖绿水》是郑午昌绘画成熟期的作品,步局也是他最常见的构图,半壁江山立于一侧,扭转曲折;浓墨点画的古松红树在下方稳住整幅画面,远山则以淡墨花青朱渲染,与主峰、近景形成强烈对比。设色浓烈、大胆是郑午昌此一时期的特色,画家往往能在强烈的色彩反差中找到画面的平衡,让观者只感浑厚润朗, 不觉流于甜腻。

西桥野风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郑午昌的山水画闻名遐迩,尤以画杨柳称,其山水远绍宋元诸大家,受元代王蒙影响最深。这件《西风野桥图》却一反其绵密松秀的固有画风,用李唐的高远法,而却改变了李唐的斧劈皴,采用近似渐江的简笔画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秋天万木红艳,天清气朗的阔大气象。他曾认为写山水得“清厚”最难,从画中可以看到,对于“清厚”精神的追求,画家是身体力行的。此件布局的繁杂,却只用一江一瀑即能贯穿始终,零散的组成部分被其牢牢地聚合在一起,使画面显得和谐,空灵而整肃。设色多用苑青与赭石,不但协调,而且透着雅净之趣。用笔虽然细腻却丝毫不露怯意。画面高远深远并用,使画幅极尽起伏跌宕的美感。画面上左下角人物是其神眼所在,与旁边牵驴小童与远方风帆相顾盼,画面顿觉活泼。而整个画作也凭添了点点新意。

青山白云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78.4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一片青山共白云,已甘麋鹿与同群。山林且漫蹉跎去,今古仙凡此地分。辛巳九月,集遗山句,郑午昌时客海上。钤印:午昌、郑昶长寿、两袖五湖烟雨

美术史家出身的郑午昌,也是活跃于民国海上画坛、立足于传统并形成了自家面貌的著名画家之一,其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在设色方面堪称高手,习惯在远山峰头上施以赭色,远山染以花青,画面中部杂以紫、朱、墨色漫点成一片秋林,虽重峦叠嶂,却能层次分明、明朗滋润,这件作品很具代表性。

松溪泛舟 设色纸本 辛巳(1941年)作

新湖放棹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溪山渔隐 设色纸本

题识:溪山渔隐。略师石溪上人法,似茂远吾兄正之,郑午昌。钤印:郑昶之印、万壑千峰独闭门

郑午昌画山水从石涛、石溪入手,复取法宋元诸家,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时而松秀,时而苍郁,有浑厚苍茫之气,这是郑午昌绘画的总体特点。

此幅《溪山渔隐图》可谓集郑午昌之大成的一件精彩作品,为友人“茂远”兄而作,画面取俯视构图,以细密皴法刻画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两峰合拢成一水月洞天,高士泛舟湖上,对坐遥谈,悠闲自得。画面上半部分山峦重叠,山石肌理以淡墨细笔皴出,其间又施花青赭色,层次丰富。楼阁幽寺隐约,万木吐艳,草木顿势而生,繁密葱郁,设色明丽雅致,有元人王蒙之意,自成意趣。此画极为精到地展现出郑公精于山水布局、笔墨精妙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