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三门峡的成语或典故你知道几个?(二)

分陕而治(周召分陕)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于当时的天下尚不太平,辅政的周公和召公决定分陕而治。《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公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陕州古城

周召分陕是西周初年的一件大事。周公和召公商议以陕塬为界,树立了一根高约3.5米的石柱(分陕石柱)于分界处。该石柱原位于陕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之上,唐朝时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铭文今已不存。建国后陕州城拆除石柱几经辗转,现立于三门峡市春秋路车马坑博物馆封闭式保护收藏。

分陕石柱

周召分陕之后,陕西和陕东第一次成为地域名词,但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划。此后直到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鉴于三门峡地区的重要性,于759年在陕州设立陕虢华节度,次年改名为陕西节度(虢州、华州皆位于陕州以西),761年,陕西节度析出华州,仅领陕州和虢州,所以后来又演变为唐末、五代的陕虢节度使。陕西节度虽然存在很短暂,但这是陕西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行政区划地名,不过地点还是在陕州。其后宋代于997年在京兆府(治长安县)设立陕西路、元代又设立陕西行省,陕西省的名称被一直沿用至今。

元和方镇图

另外,大家一直都认为历史上只存在过陕西而没有陕东,其实是不对的。历史上还真出现过陕东这一行政区划,只不过是唐初建立的一个战时行政区划,目的是负责进攻洛阳的王世充,并经略洛阳,但存在时间也很短暂。

618年,李渊以刘文静为户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不久又封秦王李世民为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驻蒲州,总领河北、河东兵马,为进攻盘踞于洛阳的王世充做好准备。621年,王世充平定之后,移驻陕东道大行台于洛阳,李世民任尚书令,地位在其余地方诸行台之上,以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洛阳。626年,诸道行台皆废,洛阳依传统改置河南道。

召公遗爱(甘棠遗爱)

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之后,"周公营洛,召公主陕",周公于洛邑建立成周,专心拓展并稳定东方,而召公则主要负责西部,发展大后方。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意思是召公曾在一棵甘棠树下搭起茅草棚,处理政务、决断刑狱,广施惠政、深得民心。召公去世后,百姓思念召公的惠政,不敢砍伐那棵甘棠树,因为召公曾在那里办公、休息,于是百姓乃作《召南·甘棠》诗来歌颂召公:

召公遗爱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这便是成语甘棠遗爱的典故由来,后世多以甘棠遗爱或召公遗爱来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陕州城自古建有召公祠,建国后因三门峡大坝建设随陕州城被拆除。1999年,三门峡市于召公祠原址重建召公祠,并定名为甘棠苑,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后人对召公的纪念。

甘棠苑

为了纪念周召分陕和召公治陕这段往事,如今的三门峡市多处路名、公园皆以此背景来命名,例如:分陕路、甘棠路、召公路、周公路、召公岛、周公岛、甘棠苑、甘棠公园等等。

除了甘棠遗爱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同源典故皆出于此,例如:劭伯树、南山遗爱、召伯遗泽、召公棠、召南棠、思召伯、爱棠、憩棠、忆召公、忆甘棠、故国裁棠、棠影、棠户、棠树、棠树政、棠树遗爱、棠花、棠芾、棠茂、棠叶、棠遗善政、棠郊等等。

分陕之重

分陕之重亦言周召分陕之事,后世以此指朝廷对守土重臣的委任。

分陕之重语出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

甘棠苑

后来南齐臧荣绪所作《晋书》(旧晋书),唐房玄龄所作《晋书》(新晋书)中曾数出:“既应亲贤之举,宜委分陕之重。”“殿下以母弟之亲,居分陕之重,安危休戚,与国共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