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分文武科,文进士福州第一,武进士就不好说了

说到进士,相信大家想到的一定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场面。

事实上,在中国的科举取士中,除了文科进士外,还有武科,正是独尊儒术的氛围影响,导致今日的我们仍然对武科进士倍感陌生。

为了更好地突出武科的弱势,我们先来浏览一下福建文科进士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就吧。

八闽福建九地市

据1994年陈建才主编的《八闽掌故大全》记载,全国共有18个县拥有千名以上进士。其中福建省占了4个,分别是:晋江,1299人;莆田,1433人;闽县,1159人;建安,1107人。

而根据CBDB(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的数据显示,历代进士人数排名全国前五的分别为莆田、闽县、鄞县、吴县和钱塘。尽管数据有出入,但考虑到数量级都很大,姑且不必太过理会其中的差异了。

看完县,我们再看市,市的区划历代均有较大差异,单纯采用各市的现有文史数据可能不甚客观。

中国十二大文科进士、状元榜

由此,我们简单汇总一下,咱小福建虽然地小人寡,但在文科进士方面却是有着响当当的成绩,按数量分,福州第一,泉州第二,莆田第三。

那么在讲究文武双全的今天,我们再追溯过去的科举往事,福建各市武科进士方面是不是也如文科一般的分布呢?

宋代太远,记录不全,暂且先不做考虑,仅以明清两代进行考评。

明代的福建,开篇第一件事便是倭寇的侵扰,在这个一致对外的历史事件中,涌现出“俞龙戚虎,杀人如土”或“俞龙戚虎傅蛟龙”之称的武将式人物,出自泉州南安的傅应嘉和泉州晋江的俞大猷。

紧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以及各种突破海禁私下亦商亦盗的走私业,从而在福建掀起一山一海两个不同流派的民间抗争力量,从根本上一改福建历代以来重文轻武的风气。

而发展到明末清初,这种现象各是发展成以漳泉为主体的规模性海盗力量,其中以漳州籍的颜思齐和泉州籍的郑芝龙、李旦为代表,在这种与官军侧面对抗的氛围中更是增加了武力修行的民间氛围。

真正达到顶峰的是,郑成功与清军的持久拉锯战,完全改变了沿海的民风,百姓铤而走险,要么走武举仕途,要么揭竿而起四处流劫或过台湾。

如此观之,似乎我们的武举重心也就出现了,福州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想必泉州能夺得第一吧。

不急,先上数据,明代泉州武进士59人,清代77人,合计136人

泉州

和文进士数量相比确实有较大差别,这到底算多还是少,咱先和其他市做个对比。

那就选老邻居莆田吧,明代兴化府武进士11人,清代18人,合计29人

莆田(旧称兴化)

天啊,泉州简直是天文数字,力压莆田一个数量级,可喜可贺,然并卵,莆田自古就是以文为名,与他比武,胜之不武。

确实呢,好吧,那拿省会福州吧,明代福州武进士未知,清代72人,合计未知,福州说人太多,记不住了,你们都比不上。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就先当一回事吧。

那就比漳州吧,明代漳州武进士55人,清代81人,合计136人,和泉州旗鼓相当,不容小觑啊。

漳州石码

废话太多,直接下结论吧:

清代的武进士,漳州居全省第一,而历代武进士,泉州第一。

为什么?为什么呢?

很简单,哪里乱,哪里的武进士就多,这就是福建的规律。明代的泉州是各种凄惨,倭寇,地震、瘟疫各种民不聊生;而清代的漳州,简直是郑家军与满清的练兵场,这里杀完换那里,海边竟无一寸净土。正是这般治乱交替,才使得闽南这块地方由宋代的海边邹鲁变成了今日爱拼才会赢的风格,而这是好与坏,天晓得呢。

福建沿海各市历代人口变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