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幸运的考生,康熙卷子都没看直接点为状元,还因此得一绰号

古代科举考试中,能考中进士的绝对是读书人中的战斗机,要是能得中状元那就应该是战斗机中的战斗机了。一提到状元民间都有一种固有的称谓——文曲星下凡,状元在人们的印象中都不是凡夫俗子,而是国家栋梁,是人中之龙。

史上最幸运的考生,康熙卷子都没看直接点为状元,还因此得一绰号

可事实上,有不少状元并不是靠着真本事得来的,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证明,并非所有状元都是文曲星下凡,他们中甚至有一些是冒牌货,还有的是踩了狗屎运被点为了状元。

这些证据在哪里呢?就在北京的孔庙之中。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上,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祭祀孔子的神庙,在封建社会孔庙是地位最尊贵的。在孔庙中,保存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进士题名碑,共有198座,上面记录了五万多名进士的详细资料。

在这些进士碑中,当然也包含了状元。而且在每座题名碑旁边还有一块注释碑,上面记录了很多科举趣闻以及另类故事,这些记录中有些就很雷人,比如其中有一个状元被称为“饽饽状元”。

史上最幸运的考生,康熙卷子都没看直接点为状元,还因此得一绰号

这位“饽饽状元”叫李蟠,他是江苏徐州人,36岁中举,康熙三十六年,已经43岁的李蟠被点为了新科状元。说起李蟠的祖上其实也算显赫,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举人,按说也是书香门第了,可是到了李蟠这一代,家道中落,已经沦落为贫寒之家了。

李蟠这个状元真是得来不易,而且他还是因为康熙帝的特别照顾才被点为了一甲第一名。关于李蟠中状元说起来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因为家境贫寒,当时李蟠进京赶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路费了,她的母亲将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最终只换回了几两银子。这些钱作为路费已经是捉襟见肘,更何况这一路上还要住店,吃饭。没办法,他的母亲在他出发前,连夜给他蒸了几大锅馒头。

史上最幸运的考生,康熙卷子都没看直接点为状元,还因此得一绰号

于是,李蟠带着几两银子和五十个馒头就往京城出发了。这一路北上,李蟠可是吃了不少苦,每天三餐都以馒头为食,就这样他历经千辛万苦从老家一直熬到了京城。所幸,到了京城不久便开考了,也不至于流落街头。

可是,李蟠这个人有个特点,尽管他很有才学,可是反应能力一般,思维远远跟不上笔杆子,这可以称为是思维迟钝。先不说他的文章做的怎么样,我们知道殿试是有时间规定的,在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答卷,那都是白搭。

果然,进了考场后,规定时间内大家都纷纷交上了考卷。唯独他还在埋头苦干,他的文章才写了一半,考官们看他急的满头大汗,也不好意思催促他。可也不能就这样耗下去,于是李蟠恳求考官能宽限他一点时间。按规定这种请求是不合规矩的,可是他运气好碰到了一个好考官,他允许李蟠继续考试。

史上最幸运的考生,康熙卷子都没看直接点为状元,还因此得一绰号

可让考官意外的是,到了晚上,李蟠还没交卷,这可苦了考官了。既然已经答应了李蟠,那只有陪着他继续熬夜了。康熙帝得知这个情况后,也很同情李蟠,同意让他继续考试。

第二天上朝时,康熙帝询问李蟠的情况,谁知李蟠还没交卷。康熙一听大吃一惊,赶紧询问李蟠的详细情况。不久,李蟠也终于交了卷,在得知了李蟠的家庭情况和一路的经历后,康熙帝连他的考卷都没看,他认为这样的考生太不平凡,太有毅力了,能为一件事坚持到底,将来为官必有大出息,于是便直接点为状元。

史上最幸运的考生,康熙卷子都没看直接点为状元,还因此得一绰号

于是,李蟠的大名一下传遍了京城,百姓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饽饽状元”。他的事迹被人们在茶余饭后沦为笑谈。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这样的状元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