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并非只是写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夏日炎炎,酷暑已至,读上一读秋日凉凉之诗,品一品秋意凉凉之景,应当能使人有凉凉之感。而白居易这一首《暮江吟》中的景色秋意,自然风景,夕阳晚月,碧水清露,安怡闲适,乃是难得的秋意佳作与解暑良品。

幽默的玩笑话说完了,至于能否在这炎炎夏日中从这首诗里感受到那秋意凉凉之意,这就靠机缘了哈。

品诗词,感诗情画意,打发打发这夏日里的炎热,其实也是蛮好的。欣赏白居易这首《暮江吟》中的诗情画意,你会发现这首诗,其实还有别的韵味。

一道残阳铺水中。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的余辉柔和的洒落在这江水之上。

残阳是指晚霞,同时也指明了时间。夕阳无限好,霞光落水中,波光粼粼,暮江美景,自当惬意。

从景色的角度来说,晚霞理当是照在水面上才是。而白居易在这里用了一个铺字,由角度来说,此时的夕阳应当平贴于地平线上,给人以夕阳柔和之感。若是由空间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平宽广阔的地带,不然那像熟了的大柿子的红红的夕阳当不会有这种即视感。

半江瑟瑟半江红。清风拂絮,碧绿的江水在缓缓的流动,碧波荡漾,波光闪闪,漫江碧透,浸染红光。

瑟瑟指碧绿色,也有瑟瑟秋风起之景。这一幅夕阳美景,江波水色,不禁让人喜悦沉醉,流年忘返。于是白居易沉浸于其间,直到江月初起,秋露挂木。

露似珍珠月似弓。为什么先说这句而不说可怜九月初三夜呢?因为这三句在一起是一幅全景夕阳西下,弦月初起,秋水化气为露的整体时间画面。而九月初三则是沉浸在这秋色秋意间,忽然想起今天是何时。

明月升起,则是时间由暮下流逝到了月升,总的来说同样还是属于暮色时分的范围,同属傍晚嘛。白居易漫步这江天一色之间,忽然发现这江边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低头一看之间发现这圆润的露珠居然闪烁着淡淡的银色光泽。白居易再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抹如弓弦月,慢慢的悬挂在了这碧蓝无云的天际上。

简单的两个“似”字,没有写动作,却把这一静一动之间的动作给勾勒出来,可见其不凡之处。此情此景,美妙异常,当真是令人欢喜。白居易忽而想到,今天是九月初三,于是“可怜九月初三夜”来述说这九月初三之夜的景色,以字将暮、露、月三景相结合,再以一个“可怜”令人感到怜爱可爱之词,既说这九月三这番景象的可爱曼妙,又说了他对这自然之色的喜爱。既是说景,也是说他自己。

从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中对于这幅自然景色的描绘,不难看出他那种闲适,轻松怡然之情,漫步江边忽然遇景而作诗的独特审美艺术,以及这种景色下的那种生活淡然之心,心情舒畅之意。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的吗?这首诗作于白居易自请外放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当时唐穆宗在位,朝政混乱昏暗,朝中以牛僧孺与李德裕为首的两派之间的党争很激烈。曾经白居易也因武元衡被刺一案申诉缉拿凶手,却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由此种种原因,可以说他是品尽了朝中滋味,故而自我请求外放。于心情愉悦之时,写下了此作。

确实,从白居易再次踏足朝堂后的表现来看,他已经由初时的那种“兼济天下”变为了“独善其身”。然而此诗换个角度来看,又并非只是单纯写景抒意。

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言,是在秋天落日江边景。既然是在写景,当然得有白居易去赏景的行为,而他为什么赏景?可以说是去散步,但未尝没有心情郁闷去散心的意味。

这首《暮江吟》未尝不是他无意中的见景而感慨之作,苦中作乐之意。

从惆怅角度说,残阳铺水与半江瑟瑟半江红之景又未尝不是对自我际遇而心情郁郁时的伤感。有感而伤选择散心这种事是生活中常有的嘛,白居易虽大名鼎鼎但也是人啊。


而把全诗能带入不同意境的,正是那句很普通很普通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怜之语,语意多关。可怜是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普通却又不不同,有怜悯,有可爱,有嘲弄等等情形下中种种不同语境。

为什么白居易要“可怜九月初三夜”?

换角度来说,九月初三离九月初九没有几天,九九重阳,而此时白居易却是在去往杭州的路上,可以说有自我兴叹之感,见月而升故乡情,故露珠未尝不是写景之中又写心泪。故月似弓,未尝没有心欲化箭,以月为弓归乡去的意味。而两个字,则是他的此刻心境慨叹。

再换个豪情豁达的角度说,“可怜”未尝不是再可怜朝中那些争斗不休的人,而“露珠”未尝不是对于朝政昏暗下的一种悲伤慨叹,故而“月似弓”欲以天化箭,射落这混乱世道的重重隐语。故而此诗,又有重重意韵。

以上只是闲暇中对此诗换个角度来解一番,只能说中国汉语言文字文化太奥妙了,趣味无穷。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最终写的什么,当然只有他老人家最有发言权喽。大家欣赏诗词就好,当然若是喜欢诗词的朋友换角度来赏诗,也是蛮有味道的。赏诗词,品人生,嬉笑怒骂,皆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