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面女生的“黄瓜片”头发样式都有什么来历

首先,这是叶锦添大师从国粹京剧的旦角中获得的灵感——铜钱头。

新《红楼梦》中的“铜钱头”,到底是个什么鬼?真的不是唱戏的吗?

其实额头上的这些圈圈圈它们是有名字的,叫“额妆”,是指对额或鬃的修饰。“额妆”是古代女子妆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时代的额妆都有其相应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叫法也不同。史料显示,有佛妆、云尖巧额和片子等几种,作用都是为了修饰脸型。“铜钱头”的真身曾是仕女发型,骨灰级的“铜钱头”大致源自北齐。很多人争论过“铜钱头”到底有没有在古代百姓生活中出现,答案不好确定,但是在一些古籍和雕像中,的确是有类似“铜钱头”的造型。其中最为形似的当属这款来自于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人临摹版)中的侍女造型,只是此额发作云卷状,像佛一般梳着螺旋发髻的造型另有名字,因此叫做“佛妆”。自北齐之后,仍有不少妇女采用类似“铜钱头”的额发造型。如北宋的“云尖巧额”是将额发盘成云状,横列于眉上,云朵数量不定。至明代,云朵状弯曲的额发仍是仕女常用的发型之一,只是此时的额发不再如片子般紧贴头皮,而是蓬松立体的排列了。

在这些造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致类似“铜钱头”的影子。大家可能都觉得是源自昆曲和京剧,因为这两种戏曲的人物造型中的确是很像的,都有额头的装饰,戏曲人物造型中的这些圈圈圈叫“片子”。现代人了解片子大都是从戏曲中,事实上片子在古代极为盛行,最早见于南北朝,北宋时期最为盛行(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妆容)。”

我们在这些戏曲中看到的片子,但也不仅仅就是戏曲造型为了夸张而设置的,换句话说,这个片子“铜钱头”的造型不是演员的造型而是演员饰演角色的造型。

在古代,真正能够实现“额妆”效果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闺秀,因为当时正宗的“额妆”是用真发梳成的,梳整极为费时费力,所以到北宋以后,“额妆”就简化、演变成贴“假发片”了,古代社会的日常装扮,经过时间的沉淀,再经过现代社会中戏曲等传播途径的普及,演员贴“假发片”的观念,就渐入寻常百姓家了。

不过也有人这样说:

若问外国人对中国最熟悉、最感性艺术形式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国粹——京剧。可以想像,新版《红楼梦》如果真的被成功推销出去,那么在西方人眼里,铜钱头这最直观的中国元素,完全符合西方人对贵族的印象。剧里那充满东方雅致情调的家居、园林;蕴含着魏晋高雅精神的诗社,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的大观园生活;大观园外的众生相;以及最后东方式的悲剧......这华丽丽的东方梦幻很可能令西方观众震撼无比,我想这是极有可能的。李少红是有野心的,她想将中华的瑰宝《红楼梦》推向全世界。让外国人通过翻译后变味的文字来读懂红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汉学家,但有了电视画面,让西方人了解红楼就容易得多。不可否认,叶锦添在奥斯卡上获过奖,《卧虎藏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让东方神秘的哲学西方观众也能懂。新版《红楼》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还不得而知。所以一句话,人家叶锦添放眼国际,压根就没把咱们国内观众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