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上)韦力撰

苏曼殊是著名的诗僧,他又被人称之为“情僧”,这一切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身份而言,他有一半是日本的血统,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广东香山县的商人,父亲苏杰生有些年在日本横滨万隆茶行做买办,其正妻黄氏是香山当地人,而苏在日本期间又娶了一位名叫河合仙的女人。河合仙本是日本江户人,丈夫去世后就嫁给苏杰生为妾,而后苏又找了一位名为若子的女人在家中做女佣。若子胸前有一颗红痣,苏杰生觉得若子生的孩子今后有可能会大富大贵,于是与她私交,若子怀孕后就生了苏曼殊。

在苏曼殊出生之前,苏杰生就瞒着家人把若子藏在了外面,当时家里人还以为若子辞职离开了,但不知什么原因,苏曼殊还未满三个月时,若子真的离开了,从此不知所踪。面对此况,苏杰生只好将苏曼殊交给河合仙抚养。6年之后,苏曼殊跟随父亲回到了香山老家。在他15岁时,又跟着表兄林紫垣再次来到了横滨,他住在林家,而后在当地上学。

苏曼殊故居文保牌

当苏曼殊20岁时,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随后加入了拒俄义勇队。林紫垣反对他加入这种政治团体,而后断绝了对苏曼殊的资助,苏只好乘船返回上海。后来他又在《国民日报》做翻译,在这里他结识了陈独秀、章士钊等人。而后此报被清廷查封,苏曼殊又转到了香港《中国日报》馆工作。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在此报工作后不久就前往惠州慧龙寺落发为僧了,那年他20岁。

从这些经历看,苏曼殊并未在诗词文学方面有过专门的训练,然而他所交的重要朋友让他的人生得以改变,米泽秀夫在《苏曼殊之生涯与作品》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他(指曼殊)是一个感伤诗人,但同时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浪漫主义的理解与同情。曼殊许多朋友中,给他影响最多的,是章炳麟与陈独秀。他从陈独秀学汉学,从章炳麟学作诗。”米泽秀夫说,对苏曼殊影响最大者是章太炎和陈独秀。苏曼殊跟陈独秀学的是汉学,估计米泽秀夫说的汉学不会是中国学术史中所讲述到的汉代经学,我理解米泽秀夫指的应该是汉语,他同时又说,苏曼殊的诗是跟章太炎学来的。

苏曼殊故居参观须知

但陈独秀却说,苏曼殊不但跟自己学习汉文,并且作诗也是陈所教者,柳亚子在《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一文中引用了陈独秀的一段话:“曼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他从小没有好好儿读过中国书,初到上海的时候,汉文程度实在不甚高明。他忽然要学做诗,但平仄和押韵都不懂,常常要我教他。他做了诗要我改,改了几次,便渐渐的能做了。在日本的时候,又要章太炎教他做诗,但太炎也并不曾好好儿的教。只由着曼殊自己去找他爱读的诗,不管是古人的,是现代的,天天拿来读。读了这许多东西以后,诗境便天天的进步了。所以照曼殊的历史讲起来,能够成就到如此地步,真是不容易的,他实在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陈独秀说得很客观,他说苏曼殊是个天才,只是因为小时候出生在日本,因此没有读过中国的书,所以汉文程度很差。苏曼殊在连押韵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让陈独秀教给他做格律诗。但陈独秀也承认,苏曼殊在日本时就跟章太炎学过作诗,但陈也说章太炎当年并没有好好地教给苏曼殊作诗之法。当时苏曼殊没办法,只好自己找古人、今人的诗集来读,但他读到者大多是爱情诗,估计这也是苏曼殊喜欢写爱情诗的根源吧。

把吴家驹的公告制成木匾挂在了墙上

苏曼殊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不少都是爱情诗,受后世较为关注者,有他所作的《本事诗》十首。关于这十首诗所写的对象,后世多有猜测,柳无忌在《苏曼殊及其友人》一文中说:“曼殊的《本事诗十章》,全为百助而作。”而熊润桐在《苏曼殊及其燕子龛遗诗》一文中认为,这十首《本事诗》其实写的是静子。刘斯奋在《苏曼殊诗笺注》一书中则认为:“今细按诗意,当以柳说为是。”

苏曼殊的这十首《本事诗》为什么不点出姓名?这种写法我觉得有点儿像李商隐的《无题》,都是有着难言之隐。因为苏曼殊的《本事诗》所写的主人公是百助眉史,她是苏曼殊在日本时爱上的一位妓女,而“眉史”就是妓女之意,刘斯奋说“百助是曼殊生前最重要的女友”。

原来此处才是苏曼殊故居

苏曼殊《本事诗》的第三首为:

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休为佳人绝,孤愤酸情欲语谁?

这首诗第一句中所说的“丹顿”,就是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而“裴伦”今天亦作“拜伦”,按照文学史上的说法,拜伦是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苏曼殊说这两位大诗人堪称其师,但他又说这二人才气极大,但命运坎坷。而后的第三句则是化用了宋黄庭坚《登快阁》中的“朱弦已为佳人绝”,意思是说:知音不在了,所以弹琴者有意弄断琴弦,此后再不弹奏。这句诗实际写的是百助,因为百助是位弹筝人。

而《本事诗》的第五首,则更是直率地写出了苏曼殊对百助的爱恋之情:

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难量旧恨盈。

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

入口处

此诗的第一句是描写百助吹箫时的美丽姿态,而三、四两句则是化用李白《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由此可知,苏曼殊对百助的感情之深。

相比较而言,《本事诗》的第六首,苏曼殊写得更加大胆直率: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苏曼殊说百助走路的姿态十分轻盈,有如曹植在《洛神赋》中所说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而百助的肌肤更是细腻雪白。而该诗的第二句则是典出宋李昉的《太平广记》。唐僖宗时,有位姓韩的宫女在红叶上题诗,她写完之后就把这题诗的红叶扔进了水沟里,红叶随着流水漂到了宫外。而后被一位叫于祐的人得到了,此人也效仿韩氏在红叶上题诗,而后他走到水沟的上游,将红叶投入水流。巧合的是,于祐所题红叶又被韩宫女得到了。后来赶上皇帝将三千宫女放出,于是于祐就娶了韩氏为妻。成亲之时,二人互以题诗红叶相誓。

此片旧居内还有这样一个门牌号

苏曼殊能将这样的一个历史掌故用在自己的诗中,而他学诗的时间总计没有几年,真如陈独秀所言,苏曼殊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此诗的后两句,则依然是化用历史掌故,唐张籍在《节妇吟》一诗中有这样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而苏曼殊在这里将“嫁”字改为了“剃”,他说自己已经剃掉了头发成为了僧人,可惜无法再接受对方的爱情。

对于苏曼殊的《本事诗》,柳亚子最为击赏者则为第九首: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正门

柳亚子在《苏曼殊之我观》一文中评价这首诗说:“我们看这种诗,不是极具‘临风独立,飘飘欲仙’之趣吗?他的诗个人知道是好,却不能说出他好在什么地方。就我想来,他的诗好在思想的轻灵,文辞的自然,音节的和谐。总之,是好在自然的流露。”

其实苏曼殊对百助的怀念不仅是写了这十首无题诗,他还写过《为调筝人绘像》二首、《寄调筝人》三首,而最为直接的表达无过于《落日》:

落日沧波绝岛滨,悲笳一动剧伤神。

谁知北海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旧居前的花坛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用西汉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而坚贞不屈的故事,而此诗的第三句是说匈奴让苏武到北海边去牧羊,而这北海就是当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当时匈奴给苏武的羊都是公羊,他们跟苏武说:这些公羊什么时候生了小羊就可以放他回去。苏武有一度被关进了地窖里,匈奴不给他任何食物,于是苏武就靠天上降下来的雪,就着破毛毯吞下。

苏曼殊这首七绝的前三句都是有此典,而第四句的“美人”指的就是百助,看来他写此诗时已经有了悔意,他说那些历史英雄们如此的坚贞不屈,而他自己却因为喜欢美人而意志消磨,这应当是他跟百助之间交往过后的一种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