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曾经绿遍寻常巷陌,咋也成了“极危”种?

◎刘国伟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1300年前,唐代诗人沈佺期用凝练的诗句描述了春天的银杏(古称平仲)。银杏为银杏科落叶高大乔木,是裸子植物银杏纲唯一现存的中生代孑遗植物。它树形优美,春夏季叶色嫩绿,秋季变成黄色,颇为美观,可作庭园树及行道树。春夏之交,草木复苏,许多人在抬头欣赏银杏枝头一片片嫩绿扇形小叶时,却不知看似寻常的银杏正面临生存大危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篇》中被纳入了“极危”等级。这是咋回事呢?】

西安古观音禅寺1400岁的银杏

北美欧洲曾灭绝 独存中国

按照植物学的分类,如今的银杏树属于银杏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和银杏属,在这个分类体系中独占每一个子类。这种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兴盛一时的“望族”,如今的野生种群生存状态可以用“千顷地一根苗”来形容。

现代银杏叶VS银杏叶化石

左为现代银杏叶,右为美国华盛顿州著名的克朗代克山地层出土的始新世(距今5580万年前到3300万年前)银杏叶化石,区别不大,所以银杏被称为“活化石”。

银杏类植物在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就已经生成,属于银杏门物种。晚三叠纪时,银杏类植物快速发展,之后在侏罗纪和早白垩纪达到鼎盛,有5个科同时存在,除赤道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渐新世时,由于寒冷气候,银杏类植物不断向南迁徙,并不断衰落。中新世末,银杏类植物在北美州消失,上新世晚期在欧洲消失。258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荡涤欧美大陆,许多陆上植物遭遇灭顶之灾,银杏类5个科的许多物种没有留下后代,只有很少一部分银杏在东亚大陆的“避难所”——中国的群山中存活了下来,现在的银杏是这个门的植物中唯一生存至今的成员。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树

“公孙树” 二三十年才结果

银杏为裸子植物,属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4米;雌雄异株,但有极少的银杏雌雄同株。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银杏的花期,以种子繁殖的银杏需要20~30年才会结果,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故称“公孙树”。

银杏雌树的胚珠

银杏雄树的花球

银杏喜光照,喜欢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长期高温高热的环境下会出现“假死”现象,叶子会枯萎落下并停止生长,以减少水分散失,环境合适时重新萌发新叶。它是适应性极为广泛,抗逆力十分强大的树种,很多地方都能栽种,北自东北、南达海南、东起华东、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腾冲)海拔2000米以下地带,均有栽培,以生产种子为目的,或作为园林树种。

美丽精致的银杏叶

银杏叶子在种子植物中很特别,是裸子植物中唯一的一种阔叶落叶乔木,叶子呈扇形,在短枝上常具波状缺刻,在长枝上常2裂,有长柄,叶脉和叶子平行,无中脉。秋冬季气温转冷时,银杏进入休眠期并且落叶。

栽培的银杏为速生用材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黄褐色,结构细,质轻软,富弹性,易加工,有光泽,不易开裂,不反挠,为优良木材,供建筑、家具、室内装饰、雕刻、绘图版等用。其种子供食用(多食易中毒)及药用。叶可作药用和制杀虫剂与肥料。

刚刚脱落的银杏种子被解剖,其中含有发育良好的胚胎。

欧洲人误把日本当成银杏原产地

唐宋以后,由于受到佛教文化青睐,银杏在许多庙宇寺院被广泛种植。宋人把这种叶子似鸭蹼的树木称为“鸭脚”。宋代诗人梅尧臣曾从银杏树上采摘了一些果实寄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后者收到后深受感动,写下了“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的诗句来答谢梅尧臣;而梅尧臣依照欧阳修诗文的韵律写下了“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时人对银杏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朝鲜和日本的银杏是从中国引进的。近代以来,银杏的图案和意象在日本服饰和发型中留下了诸多印记,直到今天,日本较高级别的相扑选手还梳着“大银杏”发型。银杏叶的外型成为日本东京都及东京大学的标志,用银杏木打造的茶道用具、雕刻品、佛龛、棋盘和托盘等用品在日本家庭中很常见。大航海时代期间,银杏从局限在东亚一隅到走向世界,日本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17世纪末,当时正在构建现代植物学体系的欧洲博物学者们还从未一睹银杏活体的真颜。1690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尔伯特·坎普佛,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来到日本当时重要的对外窗口长崎。据推测,他1691年2月份左右首次接触到银杏时,便被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植物所倾倒,他在手稿中仔细描述了银杏,这些手稿如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恩格尔伯特·坎普佛是将银杏介绍到欧洲的第一人,这是他在《可爱的外来植物》一书中对银杏的描述。

坎普佛在1712年出版了名作《日本植物志》,在这本书里他将银杏命名为ginkgo,殊不知这日本的银杏其实是中国银杏的后代。银杏的拉丁学名为“Ginkgo biloba”,biloba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二裂”,仔细观察银杏叶,会发现它的叶脉也很特别,既不是网状脉也不是平行脉,而是二叉状的,每根叶脉都分成两叉一直到叶边缘,银杏的学名是根据这一点而起的。

靠枝条嫁接 在欧洲开枝散叶

1730年后,银杏种子被人们从日本等地带回欧洲,这些种子中长成的第一棵银杏树后来在荷兰乌得勒支植物园落地生根。有趣的是,欧洲人开始种植银杏之后过了近百年,才意识到银杏“男女有别”。早期欧洲多地的银杏树都是雄树,有记载的第一棵雌树于1814年在瑞士日内瓦才被发现。后来,人们把这棵雌树上的枝条嫁接到法国蒙彼利埃植物园的一棵银杏雄树上,这次“远嫁”对当地一批银杏“光棍男”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比利时图尔奈市的银杏树约252岁,周长7.2米,高约31米,是该国最大的银杏树。

18世纪后叶,银杏从欧洲被移植到北美,然后扩散到全球许多地区。在中国,银杏更成为优良的绿化树种,遍布从黑龙江到海南的神州大地,成为成都市、丹东市、湖州市及临沂市的市树。范围如此广泛的推广种植,照理应该使银杏走出生存困境,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篇》将其纳入“极危”等级,这是为什么?

北美最古老的银杏树,是1785年从伦敦移植到美国的3棵银杏树之一。

濒危状态由野生种群决定

IUCN官网2017年3月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将银杏列为“濒危(EN)”物种,这是基于1998年的一份评估报告做出的评定,多年来并无针对银杏更新的评估报告。根据IUCN的物种生存危险分类体系,极危是指一个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濒危是指一个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而易危是指一个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极危、濒危和易危均关注物种的“野生种群”状态。其实IUCN在评估银杏生存状态时更重视的是野生银杏的现状,而非人工栽培的银杏林。对此我们可以参考2014年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的专家哈桑·兰蔻在评述杓兰属兰花时的说法:“虽然这一兰花产业由于有人工栽培而具有可持续性,但野生物种却对其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只是植物,在老虎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和评估定位上也可以看到类似逻辑:业界在认定动物是否“濒危”时考察的是动物在野生环境中的生存状况,人工圈养的大量个体不计算在内。

在中国,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银杏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10月,新华社一则报道披露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家的说法,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银杏保护的重视,银杏作为道路景观、园林绿化用树的作用逐渐被发掘,银杏种植在全国各地被大力推广……在修订新版《中国植物红皮书》的过程中,专家们一致同意了银杏的退出。”不过,笔者从“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检索的结果显示,银杏至今仍然位列“受威胁物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级别被定为“极危”,“极危”应是由中国野生银杏的生存状态决定的。

江西遂川县国家森林公园白水仙景区千年古银杏树,目前是江西最大、不定根(垂乳)数量最多的银杏。

中国野生银杏险象丛生

学者们对中国野生银杏的分布地点存在不同看法,按照“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的介绍,目前国内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态的银杏树。近年来,不同学者在对天目山银杏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以及银杏类化石资料,认为天目山银杏种群应属于野生分布。第四纪冰川只在天目山山麓有轻微侵袭的痕迹,这里的原生植被保存完好,素有“天然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因此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省林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实地调研时发现,天目山保护区内的银杏雌树占18.2%,林区内存在透风不良、光照不足和树冠短窄等问题,严重影响雄树传粉,所以雌树结果实少。天目山保护区内历年白果产量不足1吨,果实成熟后多被保护区管理人员采收,少数被药农、香客和游人捡拾一空,客观上造成天然更新状况不佳。

此外,保护区内的一种名为“果子狸”的灵猫科动物也是野生银杏的大敌。它们口味颇重,不嫌酸臭,喜欢食用成熟后掉落在林地上的银杏果实,还习惯在夜晚爬树采食。银杏果经果子狸胃肠道消化掉较软的外种皮后,坚硬的核消化不了,随粪便排出,大多落入松鼠之口,只有极少数种核掉在灌木丛中或被溪水冲入石隙间,在适宜的条件下得以发芽和成苗,所以银杏野生种群保护仍潜伏着危机。研究显示,天目山的银杏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中期次之,成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少。野外调查还发现,天目山海拔1000米处左右的陡峭岩壁上,有一株由茎、树干干基部再生树干的“五代同堂”古银杏。

植物化石研究表明,贵州大娄山脉一带的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许多第三纪残遗的植物化石,如桫椤、银杏等树种,说明银杏在贵州和四川南部具有久远的发育、进化、繁衍和生存的历史。有研究人员对贵州务川银杏群落实地考察发现,该地种子实生苗较多,具有较强的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因此很可能是现代银杏在冰川期的避难所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省金寨、岳西山谷中曾有野生银杏分布。但近年调查显示,这两处野生银杏已绝迹,侧面反映了野生银杏生存的不易。

不过,2005年,有消息称重庆市有关部门在素有“生物基因宝库”之称的金佛山进行生物资源综合调查时,发现了约30余亩保持着原始风貌的野生银杏,10多米高的银杏树比比皆是,年产果实20吨以上,这为我国极为罕见的野生银杏增添了一处宝贵的储备,同时也为有关部门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雌银杏掉落的果子

受银杏种群大小及分布特征的限制,目前关于野生银杏群落和种群的研究,仅见于对银杏古树数量及其分布地点的简要描述,缺乏种群数量动态方面的研究,而这正是物种保护与种群恢复的研究基础。

天目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和众多高校的学生野外实习基地,而银杏分布相对集中的禅源寺和开山老殿均为景区内的主要景点,针对当前天目山银杏种群的分布现状和数量动态,有学者建议应对游客应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同时禁止采集银杏种子,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银杏是银杏科唯一幸存的种类,由于具有许多原始性状,对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川气候具有重要价值。英国博物学家阿尔伯特·希沃德曾对幸存至今的银杏如此描述道:“银杏召唤着历史的灵魂,它是来自人类智力无法理解的遥远世界的遗产,也是一种保守着过去无数秘密的树。”

别过于迷信银杏疗效

看过日本电影《深夜食堂》的人,对片中美食一定印象深刻,笔者感兴趣的是盐焗银杏。主人公用钳子小心地夹裂银杏种子的外壳,然后撒上白白的细盐粒,放在平底锅里放在火上加热到外种皮发黄。端上桌后,食客们兴味盎然地边吃边聊,一个妹子说:“还是有一些臭呢。”另一位男子回应道:“是啊,鼻子还没熏坏,眼睛就受不了了。”看过电影后,待到有机会吃烤银杏果时,笔者感到真的难以下咽。

中日等国有食用银杏种子的传统,但银杏种子含有白果酸、白果醇及白果酚等有毒成分,易引发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和烦躁不安等副作用,不宜多吃和常吃(有资料称每天超过5颗就有中毒危险),低幼龄儿童最好别吃。

秋天的银杏叶与果实

关于银杏的药用价值开发,目前中外主要关注的是银杏树叶提取物的获取和利用。这方面欧美国家在银杏种植产业上达到了集约化的程度。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姆特种植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银杏树种植园,有400公顷沙质土地,每公顷约有2.5万棵银杏树,保持在灌木大小。采摘季节时,有专门的大型采摘机在晚上7点开始进行收获,一直到凌晨。选择这个时段作业是因为叶子冷却下来时更容易脱落。收集到的银杏叶要尽快进入干燥程序,若不能在12小时内干燥完就容易腐烂。上千吨干燥完、打包好的银杏叶会运往查尔斯顿港,通过海路运到欧洲。在德国和法国的加工厂里,企业在两周内完成27个步骤的提取过程,就能获得标准化产品。

欧美国家经常将银杏叶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剂在药店、超市中出售,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中含有低剂量的银杏叶提取物,据称能改善人体记忆,具抗氧化功能。国内外关于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药物对失智症、老年性痴呆等许多病症有疗效的传言不绝于耳。

对此,美国国家补充和整合医学中心(NCCIH)有自己的看法,即“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银杏对任何健康状况有帮助”。该中心招募了3000多名老年人后,评估相关记忆研究,结论是“银杏对帮助预防或减缓痴呆(或认知能力下降)没有帮助”;而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银杏产品的啮齿动物,在2年的试验结束时,患癌风险有所增加。

2012年,《人类精神药理学:临床与实验》期刊载文称,对银杏叶提取物能否增强人体认知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发现,提取物对人体记忆、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的影响程度不显著,接近于零。

网编:吴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