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罗什寺塔之谜

公元409年(后秦弘始十一年)8月11日,被誉为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草堂寺,后秦王姚兴“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后世相传鸠摩罗什不烂之舌葬于武威罗什寺塔内。而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对此却提出异议,他在《晋书·罗什传》按语中说:“未返凉州,何以此塔藏舌?其说谬。”这使罗什塔是不是鸠摩葬舌之处成为历史悬案。

鸠摩罗什于公元344年生于新疆库车,出身在世代相国之家。父亲鸠摩罗炎,聪敏有大节,曾被龟兹王请为国师。罗什7岁时,与母亲出家,从师学经。12岁游历西域诸佛教国,以精于佛学闻名,被称为“鸠摩罗什”,意谓“神童”。后来他到今克什米尔等地从许多名师学习和讲经,研究佛经,造诣颇深,一时道流西域,名播东方,被龟兹王亲自从阿克苏迎往龟兹新寺,奉为国师。公元382年,前秦王符坚派骁骑将军吕光率兵7万进军西域。临行时,符坚对吕光说:我伐龟兹,不是为了贪他的地方,而是为了得到鸠摩罗什,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公元385年,吕光破龟兹,降服西域36国,得到鸠摩罗什和大量珍宝,以2万峰骆驼满载而归。公元386年,吕光途经凉州时,听到符坚“淝水之战”失败后身亡的消息,便不再东进,在凉州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太安。从此,鸠摩罗什在武威住了17年之久。公元401年,后秦国王姚兴灭后凉,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让他住在草堂寺译经讲法。其后8年间,鸠摩罗什和弟子僧肇等800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共74部,计384卷。他的译经表达准确,文字流畅,后人评价说“甜喻婉约,文字曲礼,意义与原文不悖。”鸠摩罗什对自己译的经也很满意,临死前对众人说:“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憔烂。”由此流传出罗什寺塔葬不烂之舌的这段佳话。

罗什寺塔除了这个葬舌的谜案外,还有一些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一是关于鸠摩罗什在武威的17年间,是否在此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据一些专家所著有关鸠摩罗什的书中所说,他曾在这里卓锡译经,开坛说法,而且河西各地僧人们慕名前来拜访和求教者络绎不绝。而著名学者李鼎文教授在考证文章中,依据梁慧皎《高僧传》中记载的“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以及《晋书·艺术传》中的相似记载,还有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所说的:“观光对什公之逼辱,光因非敬奉佛徒者。什公在凉州未能弘道,其故在此也。”认为吕光并不尊重这位高僧,只是把他看成一个能预言吉凶祸福的方士。所以,鸠摩罗什在凉州17年间既没有讲经,更没有译经。他只是后来到了长安后,才开始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二是1934年罗什寺重建时,在塔下掘得石碣一块,上刻“罗什地址,四址临街,敬德书”11字。一些专家认为“敬德”即尉迟敬德,推断此塔建于唐代。而另一些专家对此有异议,认为此说缺乏科学依据。罗什寺塔到底建于何时?“敬德”是不是尉迟敬德?他和罗什寺塔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都有待于史家进一步考证。三是据史料记载,“罗什倒影”是古代凉州内八景之一。罗什塔西原建有一所藏经楼,经楼与塔身斜对,每当正午,日光直射,塔影倒映于经楼门隙,故俗称倒影塔。那么,塔和楼的位置如何摆布,才能造成这种奇特景观?罗什寺塔这些待解的历史之谜,将等待专家们对罗什寺塔的进一步发掘考证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