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里拍清朝时期为什么都是留着明朝头式?

儋耳清风


你说的武状元苏乞儿,苏乞儿的发型属于特例,就是披头散发,为了体现性格。要说吴孟达那个才是常见的,其实那不是明朝发型,就是清朝的发辫,但是不剃掉前额。为什么不剃掉前额,其实就是为了演员赶场子演其他戏。


说起港片演清朝故事不用清朝发型,最著名的可能是1981年的《大侠霍元甲》了。霍元甲本来应该是生活在清朝的,右图郑伊健这个形象是对的。但是据说当时主演黄元申不愿意剃掉前额头发,破坏自己当时最流行的发型。结果为了他,决定将全剧演员的装扮都改成民国风格了。好在霍元甲故事发生在清末,改成民国,不算跨度太大,可能观众还比较接受,但别的戏就不行了。


比如这个,就是港片非常常见的清朝戏造型,郑少秋在1976年的书剑恩仇录中一人分饰陈家洛、乾隆和福康安。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在他演乾隆和福康安时,由于基本戴着帽子,所以头顶是遮掉的,那只需要剃掉(或者用化妆贴布遮挡住)鬓角就可以。但陈家洛是平民,不会一直戴着官帽,就没办法只能用这种戴头套的办法。要知道当时郑少秋这样的演员,炙手可热,同时身兼好几个剧,有古装剧,但更多的是现代剧。现代剧要用时髦的发型,如果为了古装剧中为数也并不是最多的清朝戏就把头发剃了,就无法满足现代戏的要求,所以就用头套这种变通方法,虽然不是清朝发型,毕竟辫子在,也算勉强了。




后来到了1980年代,无线五虎将当道的时代。这张图算很有代表性了,梁朝伟、刘德华合作的《鹿鼎记》,剧中梁朝伟饰演的韦小宝经常有脱掉帽子的剧情,所以剃掉了前额头发。但是从侧面照片的发际线可以看出,前额剃的并不是太靠后,算是尽量保住一点头发吧,不过相比七十年代那种也是牺牲很大了。再看一下刘德华,由于不要脱帽子,所以也只是剃掉了一些鬓角,保留大部分头发。


说到鹿鼎记,就说一下另一个版本,1998年陈小春版。这版主演陈小春头发剃的是相当到位,全剃光了(剧中有出家剧情,可以看出一点头发都没剩),饰演康熙的马浚伟虽然也不用摘帽子,但至少露出头发的地方毫无破绽全部剃光了,比刘德华更到位。倒是几位配角头发都没有剃,而是戴头套,比如著名的老戏骨王伟饰演的吴三桂,刘江饰演的康亲王。这也比较好理解。香港影视剧,经常会看见这些金牌龙套,他们一年演的戏比陈小春马浚伟这些主角更多。在竞争极其激烈的香港演艺圈,主角的收入毕竟远高于配角,所以这些老戏骨年纪一大把还要拼命接戏,而那些主角一部戏还算收入颇丰,也可以慢慢养头发再拍别的,老戏骨们则同时演好多戏,所以他们要保护自己的头发。

像这种拍清朝戏戴头套而不剃头发的情况,严格意义上总会影响观众观感,毕竟拍哪个时代的戏还是应该还原本来面目。但是毕竟是在香港影视剧高产时代留下的传统,让演员能更多接戏,呈现出了更多精彩的作品,也属于情有可原,毕竟一部戏最重要的还是演技。


伊耆角木

油光铮亮的大脑门,后面缀着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这俨然成为清朝的特色商标,甚至在外国人眼里,大辫子就是中国旧时代统一的形象。

但是,大多数港片拍清朝时期戏份时,为什么都是留着明朝头式呢?

其实原因有二:

第一、绝大部分东南亚的华裔主体,是由战乱以及其他因素出逃的、清政府以及北洋政府的官方售卖等因素构成的。

港片还无法进入中国大陆的年代,东南亚华侨是港片的一大市场。

但是那里的华侨极其厌恶满清的大辫子,原因是因为出逃、因为被售卖的他们经常因为那条猪尾巴似的大辫子而被当地人看不起和侮辱。

因此东南亚华侨对港片里的清朝戏份非常的抵制。

港片电影人为了顺利过审,也为了收视率,不得已采用明朝的发型拍清朝的戏份。

这就是港片里奇怪的清朝人“明朝发式”的由来。

第二个是演员要同时拍几部戏的原因。

当时的演员,就连跑龙套的,都可能一天跑几个场,更不说主要的演员了,而且那个时候拍片的周期很短,正常一两个月,最短一个星期。

要是真剃了,下一个角色怎么办?

戴头套而不剃头发,又会影响观众的整体视觉,毕竟拍哪个时代的戏还是应该还原本来面目的。

为了让演员能更多接戏,呈现出了更多精彩的作品,港片电影人决定采用明朝的头式,这样也不影响演员同时接别的戏份。


鲸鱼电影

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香港是从清朝人的手中分裂出去的,因此香港的老一辈人中,对于清朝是最反感的,有此带来的就是对于清朝的一些符号的厌恶,剃头自然是其中之一。但是因为剧情需要,有些故事是发生在清朝的,不得不采用清朝的鞭子,那该怎么办?当时的人就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鞭子仍然在,但是不用剃头,这样的话,观众在看的时候,清朝时候的印记就会少了很多。

第二:剃了头,不方便做造型。头一剃,那自然千篇一律的都是前面是光头后面一根鞭,所有人都一样。如果像明朝那样有鬓角和前发,那造型上面就好办了。

第三:最重要的,香港是一个讲究效率和速度的社会,一个演员,尤其是他是一个配角的话,并不是同时只在拍一部戏的,可能要在不同的场子之间来回赶,今天演清宫戏,明天演现代戏,要是所有人都把头给剃了,那估计TVB同一时间段里面只能拍一种戏了。还有的这部戏拍完下一部戏已经在等着了,比如周星驰这样的大咖,一年拍好几部电影,怎么可能把头给剃了。

第四:有些大明星你让他剃头他也要考虑考虑愿不愿意啊,要是《末代皇帝》这样的电影当时找周星驰这样的大明星来演,估计二话不说就会剃,可如果一般的商业片找来让周星驰剃头,那可就很难了。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不请自来!

港片里拍清朝时期为什么都是留着明朝头式?我认为无非就是以下三个原因;造型需求,需要明朝头式来凸现角色的各种气质;市场需求,东南亚市场比较能接受明朝头式的电影;演员个人原因,明朝头式比较方便有利于自己对拍几部戏。

1.角色造型需求,需要明朝头式才能更能凸现各种角色的气质和形象

说到这里我就要问一句。为什么电影中的那些男女主角各个无论是身材还是颜值,还是气质都是那么的完美?人都是高级的视觉动物,对美的认知度和标准都是挺高的。电影是拍出来看的,演员的造型不完美,有缺陷是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的。

上图就是梁朝伟在演韦小宝时剃的清朝时期的头式,从侧面照片的发际可以看出,前额剃的并不是太靠后,算是尽量保住了一点头发。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觉得这个造型有什么使人喜欢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劳改犯气息在里面。不但不喜欢,甚至还反感这种头式。




此图就是典型的
明朝头式,无论是从人物形象还是视觉效果都更能释放出各种场合需要的不同气质。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明朝头式。

2.市场需求,东南亚市场比较能接受明朝头式的电影

香港在还没有回归中国之前,香港电影是还不能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所以当时香港拍出的电影,只有东南亚的市场。而东南亚的电影消费全体东南亚华侨极端厌恶满清的头式,因为当时华侨下南洋打工,经常因为猪尾巴似的辫子被当地的白人和马来西亚人看不起和侮辱。因为东南亚华侨不喜欢华人留辫子,就非常的抵制拍清朝的电影了。拍出的电影也自然不会去消费了。所以用明朝的头式拍出的电影东南亚华侨在当时还是愿意接受的。

3.演员个人演员,有利于多部戏之间切换,比较方便多拍几部戏

想必大家都知道拍清朝电影的这些港片拍摄时间大多是在久几年拍的多,那个时候哪里都还很穷。很多人都吃不上饭,演员也是为了吃饭,也愿意多接戏多拍戏,而用明朝头式自己也比较方便大家也喜欢看明朝头式的戏。

总的来说就是明朝头式在当时的电影中比较有市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哦!


shi867833175

根本原因是东南亚市场。港片还不能进入大陆的年代。东南亚华侨是港片的一大市场。但是那里的华侨极端厌恶满清的辫子头。因为当初华侨下南洋谋生。经常因为那条猪尾巴而被当地的白人和马来人看不起和侮辱。据说在电影院里,只要电影里一出现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形象。那些白人和马来人第一时间就会把眼光转向身边的华人们。因为这个前额剃光后面一条辫子的形象华人们受尽了侮辱歧视。所以东南亚华侨对港片里的清朝戏非常抵制。后来香港电影人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这就是港片里那种奇怪的“清朝发型”的由来。


扬州石头鱼

那个年代的港片是多产的,经常一个演员需要跑2,3个剧组,具体可以去查一下《东成西就》和《东邪西毒》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和演员列表。这两部电影一个白天拍,一个晚上拍,几乎是同一批演员,这也是当时港片的一个现状,而如果演员为了清朝的戏份剃了光头,那么意味着他可能半年甚至一年内都无法去接其他的电影。

如今好多了,都是头套,一套上去就OK,只不过化妆需要一些时间。但港产电视剧依旧会不剃头,同时不戴头套,原因是,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