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诸吕之乱后遗症:汉文帝是被诸侯所立

七国之乱

西汉吴楚等七国之乱,很多人都熟悉,都知道是因为消藩而引起的。从西汉到现在,我们都是用大一统的角度,从西汉中央政权的角度去看待七国之乱。因此很容易得到七国之乱是反叛的结论!

但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仅仅是因为汉景帝消藩这个原因吗?未必尽然。消藩是从西汉中央政府大一统的角度去看待而得出的结论。但如果从吴楚诸侯国的角度去看待七国之乱,有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诸吕之乱的诸侯之约

要说七国之乱,基本上是汉景帝说起。无非是说汉景帝杀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等说起。但实际上,很多人忽视了吕后死后平定诸吕之乱时的诸侯作为。在西汉各分封诸侯来看,汉文帝这个皇帝的位置,和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都不同:汉文帝这个皇帝是在他们的协助和承

认下而才得以合法性的,即类似春秋早期的东周尊王。因此,要说起七国之乱,就不能不说诸吕之乱。

关于诸吕之乱的平定,我们的印象都是有计谋的陈平和老功臣周勃。但实际上,这两个人只是最后落井下石的人,并不是诸吕之乱平定的关键。

根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的记载,平定诸吕之乱的关键是齐哀王刘襄起兵争帝位灌婴的连和盟约

“硃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吕氏作乱阴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硃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七国之乱中各人辈分图 来自维基百科

吕后临制时,汉朝的皇帝先是汉惠帝皇后抱养的汉惠帝儿子,后是同是汉惠帝儿子原常山王刘义。吕后死后,刘义就是西汉皇帝,年纪应该7、8岁左右,估计是汉惠帝死前不久所生的。吕后临终遗言提到“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就说明刘义的年纪很小。

齐哀王刘襄发兵时明确表达了自己要称帝的心意:

“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吕产派遣去攻打齐哀王刘襄的灌婴在荥阳按兵不动,并和齐哀王刘襄等刘姓诸侯王进行连和联盟。

在灌婴和齐哀王刘襄等诸侯盟约尚未完成时,陈平和周勃趁吕产、吕禄犹豫不定之际发动兵变。没有齐哀王起兵,陈平和周勃毫无机会可言。可以说,是陈平、周勃等西汉大臣摘了刘姓诸侯王的桃子。

在诸吕之乱中,齐哀王刘襄的功劳最大。没有他的起兵,西汉的皇帝就是吕氏把持下的刘义。刘襄没有能够当上皇帝的原因在于:

1、刘襄以计欺骗并扣压吕后所封琅玡王刘泽,因此得罪刘泽,用计得以到长安的刘泽以刘氏辈分最高的人否定了刘襄;

2、刘襄并不在长安城中,在长安城中真正支持刘襄的,只有他的两个弟弟: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势力太弱小;

3、诛杀吕氏的大臣以刘义等不是汉惠帝亲儿子为借口,又见于吕后这个强悍的外戚势力,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因此立母家势力最弱小的代王刘恒

七国之乱位置图

因此,从诸吕之乱的平定过程中,可以看出:汉文帝的帝位,并非来自继承,而是大臣所立、诸侯所承认(即所谓的尊王)。真正具有继承权的刘义等已经被作为吕氏一党被诛杀了。

汉文帝得位的性质,和东周的周平王得位性质是一样的:他们都不是前任皇帝的合法继承人,而是以兵变夺位而来,最后被各诸侯所承认的。当然汉文帝是被动,而周平王是主动行为。

汉文帝帝位是西汉各诸侯共同承认的,并不是汉惠帝或吕后,甚至当时所谓的“少帝”刘义所传位的。这就是汉文帝皇帝之位的瑕疵。

只有西汉大臣所立,没有得到刘姓各诸侯的承认,也是无法成为西汉皇帝的。刘襄没有坚持自己即位的决心,否则完全可以以没有刘姓诸王的参与为由,联合各刘姓诸王否决西汉大臣所立的皇帝,甚至没有加入约束皇帝和保障诸侯的条款和约定

配图

道理非常的简单,西汉大臣为了保障自己不被日后清算和利益长存,因此拥立母家势力薄弱的代王刘恒。刘襄等各刘姓诸侯王却无一人拿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措施,也属过于无能和没有远见。这就为齐国的衰落和七国之乱埋下祸患。

吴王刘濞起兵的七国之乱,其实就是对当年齐哀王刘襄在诸吕之乱时没有保障诸侯条款的一个修正努力

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原也。

从汉高祖刘邦分封刘姓开始,西汉的天下就有两个层次:天子之刘和诸侯之刘。七国之乱的失败,标志了诸侯之刘的失败。诸吕之乱,安了刘氏的皇帝之位;七国之乱,目的在于安刘氏的诸侯之位。

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更多元化的看待历史,请关注历史哨声!谢谢的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