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我们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君主想赐死某大臣时,往往都会先让大臣们自尽。大臣们收到君王让自己自尽的暗示或者旨意后,一般会面向皇宫谢恩后自尽。远在汉朝时,就有刑不上大夫的惯例,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就记有:“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允许你自由选死法,对士大夫来说,可以算是君王给予的恩赐了。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能领悟上意,主动自尽,算是最优雅的

越王勾践要文种自尽,便赐了一把宝剑对他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说得很委婉,文种听完就懂了:自尽吧。

吕不韦独揽大权,到嫪毐出事,吕不韦自己遭流放时,秦王嬴政给他敕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乍看只是两句反问,但在诏书里,这是很严格的口吻了。吕不韦便明白了,不劳秦王动手,服毒自尽。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到了汉朝,这套不劳君王动手、自己领会自尽的制度已经成型。因为汉时重儒,《礼记》成篇;汉文帝废肉刑,尽量不使用伤害身体的刑法。刑不上大夫,大家都留点面子。

比较优雅地赐自尽,像《三国志》里荀彧般,看见空盒子就乖乖自杀了,连史书上都会给你留面子,君臣之间不失体面,还被谥为敬侯呢!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被逼着自尽,很给双方留面子,相对体面

汉文帝要杀薄昭,然薄昭是太后母家血统,没法直接杀,薄昭又不肯自尽;于是汉文帝便让大臣们穿了丧服去给他哭丧,逼薄昭自尽。

三国时孙权要杀陆逊,是派人去责骂,所谓“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孙权不停派人去骂陆逊,意思很明白:你怎么还不死?反复不停的骂。所以陆逊愤怒而死,意思也明白了。

假如你学薄昭和陆逊这般不愿死,会不断有催命使者上门来逼你死。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被刀笔吏逼着自尽,那就很痛苦了

刀笔吏有多可怕?对士大夫来说比死还可怕!周亚夫是汉景帝朝的最大功臣,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挽救汉室江山于水火的功劳,但是一旦违背君王意愿。被逮住个机会,说周亚夫儿子为了给他陪葬买盔甲、苛待雇工。汉景帝于是派遣使者去问周亚夫事情的原因,周亚夫是个直性子,自认为无错,面对使者是一句不答,一话不说。如果这时周亚夫及时自尽,情况会好些。于是汉景帝下召廷尉抓捕周亚夫入狱。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一代名将百口莫辩,于是绝食五天,吐血而死,活活被刀笔吏逼死了,堪比后世岳飞的“莫须有”罪名。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这还是“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到汉武帝朝,酷吏横生,张汤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手法华丽多样,庄青翟这路宰相,没有周亚夫坚强,所以一被责罚,干脆立刻自尽了。李广因为出征失道,眼看要被卫青责罚,不愿受刀笔吏的污辱,于是自尽。对这些士大夫来说,能自由选择死法,比被刀笔吏逼死要好多了。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无法自尽,必须处刑了,就非常痛苦了

太平天国李秀成投降曾国藩后,写数万字自供书。赵烈文记述道:李秀成被曾国藩斩首前,还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被斩首还感恩?只因为太平天国将领被抓后是要凌迟的。所以天京城破前,太平天国许多重要将领都及时地病死了——其实是自尽。而李秀成之死,是被曾国藩“免凌迟。其首传示各省,而棺殓其躯,亦幸矣”。 无法自尽必须处刑的,就很痛苦;曹操恨吕布,所以先勒死,再斩首,让他尸体受两茬罪。 最痛苦的自然是车裂与凌迟,所以吕不韦赶紧自杀免得车裂,李秀成感激曾国藩免得凌迟。


为何古代赐自尽还要谢恩,如不愿会更加难堪


现代人自然觉得,被责让就自杀,真是奇怪—那是因为不了解,残忍的统治者有多少暴力可以对一个人及其亲族的肉体施展。千古艰难唯一死,士大夫们都是当时的精英,能让他们主动自杀的,甚至到被赐自杀还要谢恩的,那自然是有比让你自杀更不能忍受的事情了。

像夫差赐死伍子胥,是派使者送剑过去,逼他自尽。只是伍子胥气不忿,自尽前说要亲眼看越国灭吴,夫差大怒,又亲自过去斩了伍子胥首级,处理了他尸体。这便是自尽与加诛的区别:你老实自尽,就不祸害你尸体,许还留你全尸;你不识相,就让你死无全尸,甚至牵连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