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阶州?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时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武都区钟楼公园秦朝时,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西和县洛峪)、上禒(成县西部)、故道(宝鸡南部)、河池(徽县城西北)、平乐道(康县平洛)、沮(勉县西北)、嘉陵道(略阳县北部)、循成道(成县东南部)、下辨道(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 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扶风小槐里。

三国时,武都为蜀汉、曹魏割据区。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遣护军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原属蜀国辖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

美丽乡村——裕河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郡治下辨。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明帝太宁三年(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今石门乡境内)。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今石门境内)、白水(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今角弓镇境内)、孔堤(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今桔柑乡大岸庙)。领北部(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大统十二年(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白水郡领洪化(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北周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安育改将利,赤万并复津,北部、南五部拜盘堤。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制。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今龙坝乡秦家河)、复津(今桔柑乡大岸庙)、盘堤(今外纳镇立亭村与文县临江镇之间)、长松、曲水(今文县)、正西诸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武都郡改为武州,治所将利(今汉王镇附近),属陇右道,辖将利、建威、盘堤、复津四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建威并将利、武州下领将利、盘堤、复津三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武州复名武都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武都郡又改为武州。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占据。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收复。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都改名阶州,州治旧城山,并改复津县为福津县。后州治虽有所移动,曾置于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和福津(今汉王镇)等地,但阶州之名,却一直治用到民国二年(1913年)。唐末(约908年)为岐王李茂贞地。

武都区东江新区五代十国时,约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924年和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长兴元年(930年),移州治于福津(今桔柑乡大岸庙)。

宋承唐制,阶州治福津,属陕西秦凤路,下隶福津、将利(今康县境内)二县,辖今武都、康县、舟曲等地。后郡治复移仙陵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北峪河日发洪水三次,淹没阶州城南南门钟楼滩一片。为保城池,州守李铸命民工在城东凿开抵龙岗数百步,改北峪河水西南流为东南流(约从今北城墙一带流过,从教场坝入白龙江)。 南宋时阶州属利州西路,下隶福津、将利二县。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阶州被蒙古人占领,郡治曾毁于战火。

元朝废福津、将利二县。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元世租至元七年(1270年),州治西移柳树城(今角弓镇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阶州,州治复移旧城山,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改为阶县,县令陆去在万寿山东建砖城一座,即今武都老城区的雏形。洪武十年六月(1377年)复为阶州。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阶州知府谢锐将北峪河水东南流复改西南流(即水归古道),拜在砖城之外扩建土城(即今武都老城区)。

清朝时,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1]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制,改阶州为武都县。属渭川(陇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分置出西固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武都县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四月改为康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武都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天水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岷县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肃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武都,武都县同时改属武都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4月11日撤销武都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实际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2014年,陇南市政府改驻武都区江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