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乡土的中国

中国具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而灿烂的农耕文明在世界人类进程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世世代代积累的农耕文化不仅使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得以繁衍生息,更使中国人对于故乡、对于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故乡的一把泥土寄托着多少父老的牵挂和离乡游子的依依不舍,“二十四”节气文化又凝结着多少漫长农耕文明积累的智慧和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对于中国人情感上来说,中国就意味着乡土的中国。

费孝通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写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代表作《乡土中国》、《江村经济》被誉为国际人类学的经典。而在对中国乡村的实地考察研究的过程中,费孝通先生经历了一段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

大瑶山山大沟深,为我国瑶族居住区,有广泛的民族、植物、动物研究资源价值。到达大瑶山后,他们由一支当地瑶民带队开始了野外考察。1935年12月16日,在大瑶山崇山峻岭中,两人与瑶民失去了联系,在大山中迷路陷入了茫茫的竹海之中。傍晚时分,他们远远地看到了一个小屋,两人便打算在小屋暂宿一夜,待第二天再想办法。谁知这并不是人居的小屋,而是当地瑶民捕猎设置的陷阱。当费孝通刚踏进小屋,他的脚便被一块石头砸中,立即动弹不得。看着身负重伤处于险境的费孝通,王同惠奋力将石头移开,并决定下山找人救援。可在那样的大山之中,王同惠也不知下山的路在哪里,丛林夜色中一去不返,消失在了茫茫的大瑶山。7天以后,人们才在一处深渊里找到了王同惠的尸体。关于这一段痛彻的经历,费孝通在为爱妻所立的墓碑上写到:

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国二十四年夏日,应广西省政府特约来本桂研究特种民族之人种及社会组织。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陈赴罗运之山道上,向导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旋妻复出林呼援,终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负伤匍匐下山。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踪。萦回梦祈,犹盼其生回也。半夜来梦,告在水中。遍搜七日,获见于滑冲。渊深水急,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只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

实际上,在王同惠死后,费孝通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几度自杀,被当地人阻止,但这样的伤痛却伴随了费孝通先生的一生。1988年,费孝通先生再次来到瑶山,抚摸着爱妻的墓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心殇难复愈,人天隔几许。圣堂山下盟,多经暴雷雨。坎坷羊肠道,虎豹何所沮。九州将历遍,肺腑赤心驱。彼岸自卓越,尘世唯蚁聚。

但这样的经历并没有影响费孝通先生一生对事业、对乡土中国的研究追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养伤,他很快投入到了对江村的研究。1936年,赴英国深造,师从世界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并根据自己在江村的乡野调查完成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江村经济》。在书的卷首,费孝通先生深情地写下:

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