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了都江堰,其他三个是谁

/<head><body>

说道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都江堰了。然而,我泱泱中华五千年,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岂止都江堰一个呢?

事实上,除都江堰外,我国古代还有郑国渠、灵渠和它山堰,它们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

毫无疑问,都江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水利工程,以至于所在地的城市都以它来命名。这座位于今都江堰市区以西1公里处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前后,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都江堰是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它巧妙的选择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为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

同时,它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又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洪涝灾害发生。

都江堰的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秦国的兼并天下的作战打下扎实的基础。

郑国渠

郑国渠是四大水利工程中,唯一以人命名的工程。它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其工程宏伟,规模宏大,前后历时十年才最终完工。

它位于泾阳县王桥乡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郑国渠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让干渠沿北山南麓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实现分支灌溉。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等诸多领域,都有众多独到之处,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杰作!

郑国渠建成后,利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把关中的沼泽盐碱之地变为肥美良田,使之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郑国修建郑国渠的初衷,是为了疲秦,结果却反而更有力的支持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灵渠

北之长城,南之灵渠,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给中华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这项工程位于湘桂走廊中心(今兴安县境内),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与前两个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全长37公里的灵渠,设计精巧,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支持秦军对百越地区的征服作战。此渠一通,秦国后方的援兵和补给,得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极大的支持了前方战事。最终,秦王朝成功的把广大的岭南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它山堰

这座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侧它山与庙山之间的樟溪与鄞江相接处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又一伟大工程。它由唐代水利专家王元暐于公元833年(唐太和七年)主持兴建。

当时,由于樟溪河床较浅,所以在多雨季节,经常泛滥成灾;而在无雨季节又很容易干涸,导致海水倒灌,使得咸潮侵蚀土地,当地百姓饱受其害。为此,唐朝廷决定修建它山堰,以减轻水害,造福百姓。

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而成,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则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

它山堰修建而成后,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它山堰迄今一千余年,历经数次洪水冲击,仍然保存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

您觉得四大水利工程,哪个更伟大 (多选)
0人
0%
郑国渠
0人
0%
都江堰
0人
0%
灵渠
0人
0%
它山堰
<button>投票/<butto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