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斤,中间隔着颗“虚荣心”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所谓的“核心产区”滋味并不存在。

同样一款茶,1000元/公斤与2.9万元/公斤的差别在哪里?如果说有差别,那便是茶客心态的差别。

“新华视点”报道,近年来,福建武夷岩茶价格不断攀升,有茶商靠噱头炒作,普通肉桂茶摇身一变为“牛栏坑肉桂”,一公斤茶动辄卖出数万元至二十余万元的天价。

追逐“极品”、“核心产区”概念,岂止于武夷岩茶。与喝普洱茶的,狂追老班章、薄荷塘、曼松、冰岛、昔归,并无二致。很多时候,袋子里装的什么茶并不重要,外包装上印的是“牛肉”还是“马肉”更要紧。

许多茶客明知牛栏坑核心区茶园面积不过二三十亩,总产量仅500多公斤,面对漫天飞的“牛肉”,却依然坚信“高价即高质”的说辞,这恰恰给了一些不法茶商赚取暴利的可乘之机。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所谓的“核心产区”滋味并不存在。多位武夷岩茶非遗传人在接受“新华视点”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些云里雾里的宣传只是炒作,到底是不是真正产自牛栏坑的茶叶,是武夷山‘三坑两涧’这个山场还是那个山场的茶,他们这些做了一辈子岩茶的匠人也喝不出来。”

既然做了一辈子岩茶的匠人都喝不出来,凭什么半瓶醋茶客、玩家们就够胆认为自己喝的茶一定是“三坑两涧”、“牛肉”、“马肉”?除了价格是真的,其它方面也只能求个心理安慰罢了。

这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普洱茶所谓“山头纯料”的怪现象。几个热炒的山头,被人为界定了价格尺度,好像薄荷塘低于16000元/公斤的都是假货、老班章低于10000元/公斤的就非“核心产区”、一些二三线山头低于1000元/公斤就没有好茶……这种设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并无好处。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所谓的“核心产区”滋味并不存在。

这两年,普洱茶部分山头原料价格炒得过高,一些始作俑者也遭“反噬”,在热点山头投入重金建设的初制所接连停运或改头换面。

更多“有想法”的厂商,只是在所谓的“核心产区”插几块牌子,却到成本更低廉的外围产区收购原料,包装后当作“核心产区”产品高价销售,这在茶行业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真到了炒家自己都收不起原料的那一天,便是茶价泡沫破裂的时候。

对于追求“极品”的茶客来说,付出的确实是“极品”代价,至于喝到的是否“极品”,恐怕制作这款茶的厂商也讲不清楚。

喝茶的重名不重实,古今一理。明人张岱《陶庵梦忆》提到,日铸兰雪茶声名鹊起之后,当地人不再喝松萝茶,只喝兰雪茶。有人以松萝茶冒充兰雪茶,茶客也欣然接受,只因兰雪茶声价更高。

冒牌货泛滥的领域,也是虚荣心爆棚的所在。平常心与虚荣心的距离,中间隔着几个零。

愿意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这样的茶客丝毫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