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黄鹤楼、还有哪些楼是因为一篇诗文而出名?

中国有十大文化名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云南昆明大观楼、陕西西安钟鼓楼、山东烟台蓬莱阁、江苏南京阅江楼、湖南长沙天心阁、浙江宁波天一阁。

这些楼,很多都是因为有了古代诗人的诗词歌赋而流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

湖南岳阳岳阳楼

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的。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瞳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湖北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蛇山上,西临长江,自古就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的公元223年,当时是吴国的孙权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这里建设了黄鹤楼。黄鹤楼的名称是源于一个传说,据传古代有个仙人叫子安,他曾骑黄鹤飞临这里停留,所以这个地方被命名为“黄鹄矶”,“鹄”即是“鹤”,因此这座楼就被命名为“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是屡毁屡建,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5月才建成的。那么这样一座现代才新建起来的楼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甚至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呢?

黄鹤楼

这就要从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会背诵的一首唐诗来说起了,诗的名字就叫《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在游历黄鹤楼时题写于黄鹤楼的墙壁上。但是在当时这首诗并没有被广为传诵。直到另一个大诗人李白来到黄鹤楼,在楼上看到眼前的美景,兴致勃勃地正要题诗一首时,突然发现墙壁之上崔颢题写的诗《黄鹤楼》。在仔细品读之后,长叹一声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意思就是说:虽然眼前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想写诗一首,但是崔颢已经写了这么好的诗,我再写也不可能超过他,所以不写了。李白遂搁笔不题。

江西南昌滕王阁

至于"滕王阁"能列为"四大名楼"和早在675年重阳节那天在滕王阁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滕王阁平时很冷清,可这天却实在热闹,真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那年轻的王勃,初出茅庐,那见过这么大的世面?所以,见人就道:“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吃饱喝足后,这些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们想写点东西,这些人,平时在官场上学会了假谦虚,所以,你推我我推你,都不肯第一个写。有几个人见王勃比较拘束,有意寻他开心,所以起哄要他来开个头。那王勃顿感到受宠若惊,但也不好意思推脱,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写。

第一句,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旁边几位骚客看后嘴脚流露出几丝冷笑,心想:这还用你告诉我们吗?

第二句,他写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旁边几位

文人立即收起了嘴脚的冷笑,心想:这孩子还有点文化。

第三句,他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旁边所有文人骚客一下全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这个孩子写的吗?

当王勃写完全文,他放声唱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们全体起立,长时间为王勃鼓掌。从此,滕王阁一改过去的冷清,名声大噪,变成文人骚客经常出没的地方,所以,也被列入中国四大名楼之列。

山西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外,还有一栋楼虽然不在十大文化明楼排行榜上,却也因为一首诗出名,那就是宣州谢朓楼。

谢朓楼

谢朓楼,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座著名楼阁。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南北朝时,门阀名士,陈郡谢氏的谢朓担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阳山修建一楼,称“高斋”。《宣城县志》记载:谢朓“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

唐代时,为纪念谢朓,因而重建此楼,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称北望楼,或作北楼。人称谢朓楼、谢公楼。大诗人李白路过谢朓楼时,写作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并在诗中称赞谢朓“中间小谢又清发”。从此谢朓楼知名天下。

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朓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