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低潮走不出谷底 ? 先行动,情感会跟上

十九世纪小说家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块肉餘生记》(Dickens , 1850),描写到主角大卫在爱妻朵拉病逝之后,离开英格兰独自在世界旅行,并自我放逐了三年,但是对於丧妻的哀痛却有增无减。在瑞士时,收到他的儿时玩伴兼挚友阿格尼斯的信件,希望他能将悲伤转化成灵感与力量的泉源。大卫领悟到阿格尼斯的鼓励,立即投入原本的写作工作中 (书中大卫职业也是位小说家)),并出版了第三本小说,此时他才慢慢走伤痛并恢復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总是驱动著我们的行為。古人很早就知道这样的道理,动作与情感的英文分别是 “motion” 和 “emotion”,共享著相同的字根 ”mot” (move),揭示这两者密不可分的关係。所以在影响他人时,诉诸情感的力量常是最强大的;不管多严谨的论述,都比不上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来得打动人,让人诉诸行动。

但违反我们直觉的是:行為,同样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内心的状态,包括情感。

行為的影响力

我们通常认為,因為心中產生了某种情感,才驱动身体依此反应与行动,但实际上内心状态与行為的交互影响,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在许多情况之下,身体的动作与行為会反过来刺激、加强、并甚至改变内心的状态。

1993年,Cacioppo 教授与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实验 (John T. Cacioppo, 1993):将参与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将手放在桌下并贴著桌面做出轻微举起的动作 (此时手臂曲折,像是在接受东西); 另一组则是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向下压 (此时手臂向外张,像是在排斥东西)。

接著让这两组观看一些图像,并对这些图像评判他们的喜好程度。结果那些手臂呈现像是在接受东西的学生 (上图),比起手臂像是在排斥东西的学生 (下图),明显地更喜欢他们所看到的图像,即便两组看到的图像都相同。这似乎与直觉相反:我们通常认為人是因為内心喜爱或厌恶,而表现出相对应的肢体动作;事实上,肢体动作也反过来影响我们内心对事物的态度 (如同上述的手臂例子 )。

另一个在 2009 年的实验 (Jesse Chandler, 2009)也看到类似结果。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去读一篇以Donald為主角的故事,并同时在移动侦测器中做出动作。阅读故事同时,其中一组被要求做出大拇指比讚的手势,另外一组则做出比中指的手势。為了不让参与者猜出实验的目的,他们会被告知是在做与 “脑袋多工”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同样一个故事,手势比讚的那组多认為 Donald 是聪明而讨人喜欢,比中指的那一组则多认為 Donald是不友善而怀有敌意。

除此上述两个实验例子,心理学领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验,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我们的行為,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内心的状态,包括情感。

先行动,情感会跟上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是想暸解单一动作与情感之间如何相互影响。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时,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许许多多动作的集合,因此能合理推论,这些行為跟情感之间也存在强烈的联繫。

许多人遭遇如失恋这类挫折,都会希望自己先把心情慢慢平復,再开始规划接下来的人生。然而情感的低潮可能会持续很久,不知道什麼时候才能回到常轨。当我们理解行為能够影响情感,我们便可以从行动先开始改变:先行动的像个热爱生命的人。

像是开始培养运动或是阅读的习惯,或者开始学习一样感兴趣的才艺,或者去旅行给自己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重点是,先从行為的改变开始,当行动的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行為便会影响情感让人更快的走出低潮。反过来说,整天唉声嘆气像个行尸走肉,在行為上就像是对人生厌倦至极的样子,那情绪的低潮只会持续的更久而已。

犹太法典 《塔木德》 (Talmud) 提到:「一个人应该时刻不间断的去做好事,即便是别有用心,也会因此產生出想要做好事的欲望。」一件一开始必须去做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断的行动,便会自然而然地產生所谓的「内化」,打从心底產生所谓的价值感,变成自愿自发的想要把它做好。

所以,想走出低潮,不要再想如何处理情绪,请从改变行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