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龙川县欧江村

欧江村位于龙川县东南部。全村有24个小组,总户数1165户、5600人,全村占地54700平方米。

相传,南宋年间,现黄布镇欧江地段,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若大的一个地方只有两户人家居住,一户姓欧,一户姓江,他们艰难地在此生活繁衍。随着宋元之争,周围地段陆续有人定居,为便于联系和划分村界,村民便以欧江两姓合成为村名,从此,欧江村正式诞生。直至今天,欧江村虽已没有欧姓和江姓之人居住,但该村名至今未变。

南宋末年,黄海龙将军奉旨入粤,其子孙和亲兵便进驻欧江村。欧江便成为黄氏客族落基地,黄海龙便是黄氏入粤的始祖。由于黄氏人多势众,人口迅速发展,黄姓便成了欧江村中的主要姓氏,人口占全村人数的90%,原欧江两姓之人,深感人少势薄,难以在村中发展,便举姓他迁,故欧江村里没有欧江两姓之人。目前,村中还有胡、卢、连、鞠、钟、古等姓,据说这些姓氏多数是黄海龙亲兵的后裔。

欧江村以其古老而著名,在河源众多古村落中,多数村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明清时期,而欧江村可追溯到南宋,在我市,除佗城外,恐怕少有。该村保存至今的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有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古井、书院、古墓等。

金安围尚书房老屋

在欧江古村,拥有许许多多的古建筑,别具一格的民居亦有多座,金安围尚书房就是其中的代表。尚书房老屋是光绪年间由金安围五房西角分枝十七世耀荣(即敦五)及其弟炳捷一同建造的。这座恢宏大气的老屋,屋顶造型十分突出,屋型上五下五布局,四方围龙两角楼,有客家人特有的飞髻两个。内室有华丽的壁画,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稳重协调,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屋中有七个天井,布局严谨,结构美观。大门上面有“椂萼联辉”字样。该老屋是有名望的老屋之一,背靠山牙山,面临金鱼河,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屋场,至今已经有150余年历史。走进这里,似乎能让人由衷感受到黄将军之威慑力量。这座建筑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讲究配合与协调,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也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极具美感的空间,足以见证当时此家族之繁华富足。

金安围大教场

建于清道光年间,主建人是十三世祖黄近光。该教场坐南向北,整栋建筑耗时达五六年之久。“大教场”面积约1500 平方米,里面有房间30 余间。坐落在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金鱼河畔,造型气势宏大,三栋二杠一围龙,还有客家人特有的飞髻两个,上五下五的格局,建造严谨,外形壮观。屋内有石柱十二条,高约三米有余,雕梁画栋,屏风雕刻风景,梅兰菊竹。整座教场远看有卧虎藏龙之气派,面向沃野,视野宽广,右边有美丽的金鱼河环绕,左边有黄隆金光大道。它不仅展现了黄家人严密择居和注重建筑风格的民居理念,还养育了七、八代的黄家后裔,人数达三、四百人。大教场人才辈出,文武有成,曾培养出军官、县长、局长、教授、名医、高级工程师等优秀人才。看到这般气势的“大教场”,让人不免感叹:这真是个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呀!。

高塘角黄屋

位于欧江村仙寨。该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原为三进四横,现仅存三进二横(后栋已毁)了,正屋上五下五布局。屋面宽36.5米,进深32米,建筑占地面积1168平方米。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瓦木屋面,灰沙地面。整栋屋子共有八厅、三天井、十六房间、一余坪、一水塘。总占地面积1953平方米。

大门前檐有二方麻石柱承二梁,麻石制裁门框、石门墩。中正厅前檐有二圆石柱承一梁,挑梁有木雕狮子承檩条。后部有木柱和屏风。中正厅正脊下正梁、二梁有金漆雕刻缠枝花草图案。1927年11月,黄觉群、黄超凡受党指派,在高塘角黄屋成立仙寨乡苏维埃政府,领导减租减息斗争,组织武装暴动,为龙川县武装夺取政权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该屋不仅富有革命纪念意义,同时又对研究客家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仲华公祠

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二进格局。面宽11米,进深15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瓦木屋面,灰沙地面。共有四厅、一天井、天井里掘古井,四个房间、一余坪、一斗门、一照墙。大门采用石门框、石门墩。门额书“仲华公祠”,门上有对联,上联是“仲公流世百芳”,下联是“华祠景仰千秋”。上正厅后壁前有黄氏先祖神龛、供台。现在,该屋部分瓦面漏水,局部木构件腐朽,主体保存状况一般。

黄海龙故居

“圣旨”碑

欧江村人为纪念祖先黄海龙而兴建的,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在故居下厅与天井正中有一个“圣旨”碑,门外有一根“七镇总军司令府第”石柱,这代表了黄氏家族的威严与荣耀。

金安新街桥

位于该村金安五队。建于清代。西北东南走向,跨越金鱼河,为灰石砌平桥。桥长50米,宽1.3米,高2.5米。整座桥有十个鹅胸式桥墩,每墩总长4米,宽1米。每段桥面长度有2.5米至5.6米不等,第一段至第三段桥面,用四块长麻石条平铺就而成。新街桥是金安至新龙、芝野和仔新交通线上的一座桥梁,现仍在使用。对研究当地清代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金安苏市塔

屹立于欧江村金安五队。建于清代,坐北向南,木石结构,为平面八角形,五层灰石楼阁式风水塔。塔的每边长0.9米,塔径2.3米,塔檐无平座,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均匀递减,面阔逐层收敛。每层有三层线砖和两层牙砖相间叠涩挑出短檐,第三层以上有圆孔眼。塔顶八角灰塑瓦脊成檐,塔角上挑出凤尾起翘,塔刹呈葫芦形。塔的北面原有一门。据传,该塔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所起的作用是镇守一方水口,是一个风水塔,塔顶的葫芦,用于镇妖驱邪,以确保河流安全。

群丰宣化书院

位于欧江群丰自然村。建于清末,坐西北向东南。解放后改建,九十年代又重修。现为二进格局,方形屋。面宽19.3米,总进深16.7米,建筑占地面积322.31平方米。石灰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灰瓦木屋面,灰沙地面。计有一厅、一天井、四教室、一余坪。大门青砖卷门洞。1978年作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后办欧江小学、幼儿园。

石地咀游氏墓

位于欧江村石地咀密龙山。始建于南宋景炎二年,1998年曾作重修。坐东北向西南。整座古墓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全用麻石筑砌。古墓由坟首、坟塘、拜台等组成。墓长9米,宽6米。

墓头正中碑刻“黄氏一百五十四世入粤始祖循州剌史海龙公诰命夫人游氏墓”。左刻“南宋景炎二年立,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岁孟冬重修”。右刻“嗣孙永祀”。额上刻“彩其龙密”,左刻“青山朝拱”,右刻“绿水环抱”。另外,墓的下面铺水泥环绕小道,建有“天云亭”,右联“日月照大地”,左联“云霞映神州”,还有“依山亭重修碑志”和“敬祖路”等。

欧江村内古井

黄氏族人一直都在传颂着其先祖的一首《遣子诗》:“骏马奔腾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据传,该诗是黄氏先祖峭山公在朝廷任职时,遭奸人诬告,为保性命,他将21个儿子遣送到全国各地去开基立业,临别时作此诗送给儿子。其后人从此将此诗当作自已的座右铭,并以此诗作为家族精神代代相传。该诗体现出黄氏族人积极向上,勇于开拓,不忘先祖以及追本溯源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欧江村黄氏族人人才辈出,简述如下:

黄海龙是河源、梅州地区黄氏族人入粤的始祖,是维系家族联系的纽带,也是黄氏家族精神的源头。

黄海龙生活在南宋末年,24岁考取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乙卯科进士第七名,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授五城兵马都监,总摄御前禁军事(从一品)。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金国再举兵南侵,权相汤思退,不思收复国土,复割地求和。黄海龙上书,要求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保国土,制权臣”,为汤思退所嫉,于乾道元年(1165年)被贬为广东校尉,发配戍循州(即龙川)。

黄海龙率本部兵马到龙川后,屯兵蓝关,兴农事,修水利,垦军田,造学舍,拓商路,深得民心。此后,他在海南灭海盗,在古龙川一带,与广东提举杨万里同讨荼寇,并命其子黄贵为先锋,仅半年余全部平覆。宋孝宗皇帝谕赞其“当朝良佐”。后旨召还京,官复原职,并诰命加封詹、游、江三夫人为懿德夫人、孝德夫人、贤德夫人,加封黄贵为辅国大将军。直到宋淳熙十五年(1180年)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