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楷里争议最大的一笔,田英章被骂“垃圾”

首先,侠客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欧楷的这个“钩”画,没有几年的功力,你是写不好的。田英章因为两笔而就被许多书法人大骂其垃圾...

在当代的那些欧楷大佬们,如田英章、卢中南等他们对“欧钩”的写法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先来看一下:

请睁大眼睛,看仔细咯

田英章是这样写的

卢中南是这样写的

陈忠建是这样写的

孟繁禧是这样写的

一笔的笔法,其实又分两种:

1.相同点是坚笔行至末端时笔向右靠,笔杆可微微向右倾斜,由中锋偏向侧锋,笔尖靠笔划左端,笔肚位于坚划底端。区别是,一种是捻管,用侧锋沿左上方推出,注意笔尖方向是朝着钩出尖的方向,请参考上图孟繁禧的写法;

2.另一种是笔锋向左按下,向左平出,收锋出尖,从按下到出锋,笔尖有明显的绞转,笔尖是背向钩出尖的方向的,请参考上图卢中南的写法。

两笔的笔法,就是二田的“跪笔弹锋”,坚笔行至末端,提笔后笔尖由笔划右侧行至笔划底端,笔锋向左按下,向右弹出出尖。这和上面一笔的第二种方法有点类似,区别在于一笔笔尖在上,有绞转,二笔笔尖在下,没有绞转。

现在很多学欧楷的朋友们认为两笔写钩万万不可,觉得这是在画字,有辱书法!

那么,我们再追本溯源,迁移鼻祖欧阳询的“钩”真的是一笔而就吗?

1.欧阳询的字是很小的。现在的人临九成宫,一般都会写到4.5厘米以上,有些老师会让初学者先10厘米的方格来写,但看九成宫原碑,会发现欧阳询写得很小的,小的只有硬币大,大的也大概只有2.5厘米。用一笔法的两种方法写4厘米以上的字,都没问题,但如果写到2厘米,就会发现要用笔划写干净很难了,因为一笔法笔尖都会有明显的绞转,尤其是第二种方法。发生绞转时,总有一小部分笔毛变化有点随机性,比如有毛弹了出去,成了笔划上的毛刺。当字比较大时,这种绞转的问题很容易隐藏在笔划里,而且毛刺相对笔划很小,一般不觉得是问题,但当字写到九成宫原大时,就会发现这种毛刺非常碍眼了。在我有限的水平和见识里,还没看到一笔法写2厘米欧楷的坚钩,写得非常干净的。

2.欧阳询的坚钩非常短。一笔法中第一种,整个钩都是笔尖和笔肚“捅”出(这种笔尖朝前的行笔,我已经觉得很不自然了),所以要使钩够短,钩的出尖必须靠上,同时内圆不够明显;如果要使出尖靠中间,钩的形态难比笔锋铺毫后更加肥胖,那就没办法短。而看九成宫原帖,欧阳询的钩是可以写得即短、又靠中的。下图是孟繁禧临的九成宫,有四个钩,可以对比一下看看我说的问题。而一笔法中的第二种,会相对好很多,但是在字写得比较小的时候,也很难控住短钩。

最后我想说明,我只是认为欧阳询是用两笔法写,并不代表我否定一笔法,恰恰相反,我看到有些高手用一笔法写的大字非常漂亮,我是认为笔法是越丰富越好,百花齐放才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