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事件:诸葛亮比赵括真高明!

为什么同样是年纪轻轻,诸葛亮一出山就能够一鸣惊人,而赵括却一败涂地,导致赵军被坑杀40万人呢?

我们可以将两个人作以比较:

一是从学习上看,诸葛亮是“独观大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大意、要害。而赵括则对兵书倒背如流,且辩论起来,无人能敌,连赫赫有名的老将赵奢,也就是赵括的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赵括颇为自负,满足于纸上的功夫。而诸葛亮则四处拜师访友,时时刻刻洞察天下大事,对局势的发展了如指掌。他是在做好书本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文章。

二是从人生经历上看,赵括一帆风顺,而诸葛亮则十分坎坷,早年丧父,多次迁居,飘泊不定。也就是说他所受到的刺激是非常之多的。这会导致实际能力的天壤之别吗?据统计,在总人口中,只有8%的人,在16岁以前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在著名科学家中,这个比例是26%;在历史上的天才人物中,这个比例是30%;在著名的英语作家和诗人中,这个比例上升到55%,

此外,还有34%的美国总统和35%的英国首相,早年经历了丧父或者丧母的痛苦。 这说明,幼年的挫折可以使人早熟,也有可能使人开发出巨大的潜能。

三是从个人的修养来讲,诸葛亮是时时处处谦虚谨慎,而赵括则目中无人,连他的母亲都看不过眼。

由此可见,诸葛亮尽管在出山之前,也如同赵括一样,没有从政从军的实践,但是,他的早年的挫折、坎坷,他的不拘泥于书本,而向他人、向生活、问实际学习的方法,使得他经历了头脑的演练,正是这种演练切切实实地开发出了他的实际能力。

什么叫实践?不是你亲自去做了这件事就叫实践,而是你无沦是以“想”还是以“做”来实现目的、目标,就是实践。做了能够达到目的、目标,那么不做只想行吗?行。以实践为证。

春山茂雄在他的研究成果——畅销东南亚的《脑内革命》一书中介绍,他无论学什么,都用大脑制造形象。学骑自行车时,先在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骑自行车的形象,形成熟练的骑自行车的形象后,才开始接触真正的自行车。骑上去后,很快就得心应手,经松自如。

学医时他第一次给患者做盲肠手术就做得非常漂亮,令人大吃一惊,许多人认为他决不是第一次做手术。

他为什么第一次做手术就出手不凡呢?是因为他在观看高年级同学手术实习后。自己执刀之前,先反复进行形象练习,脑子里清晰地浮现出自己执刀给患者动手术的自始至终的全部形象,想象着可能出现内脏粘连等各种复杂疑难的症状,在脑子里描绘着有条不紊及时判断处理的全过程。

“想”也能够达到目的、目标,而且有时候“想”比做的效率还高,效果还好。“想”更能省时省力,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里的“想”不是空想,不是只有想象而没有实践,而是说想象训练一旦与要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效果就会格外好。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来的,甚至像拿破仑、诸葛亮、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都是经过了想象训练,只不过他们的这种训练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以至于他们自己都几乎没有感觉到他们是经历了这种训练,这其实正是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