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翻身》: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微妙张力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

”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今日再读韩丁的这本《翻身》,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构成的巨大冲突与张力。这样的张力,或许也正是这本书自1980年推出中文版之后,一直没有再版的原因。

我们提到社会学、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经常会以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进得去,又出得来”作为判断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韩丁的这本书在“进得去”方面,可谓已经做到了极致。在进入本书的田野调查地点——张庄之前,韩丁是北方大学的外籍教员,而北方大学,则是中共一手创立起来的革命院校。作为北方大学的一员,韩丁是一位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这使得他进入张庄时,尽管是以观察员的局外人身份出现,但却是全程参与到张庄的整个土改过程当中,而在观察、交流和记录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的阻碍。

正是得益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本《翻身》的田野调查之深入和细节捕捉之到位,才能够达到非常极致的程度。再加上韩丁出色的文字叙述功力,这本长达700多页的巨著,得以成为研究中国土改运动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判断,都应该承认韩丁这本书在“进得去”方面的登峰造极。

然而在“出得来”方面,对于韩丁的这本书,不同的读者相信会有着截然相反的判断。秉承自由主义立场的读者,自然会念叨于韩丁的共产主义信仰导致其论述过程当中的非价值中立。事实上在书中,无论是讲述张庄的残忍暴力斗争,还是描绘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造成的高压态势,韩丁对于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与正确性,都从来没有过任何意义上的质疑与动摇,以至于在全书的结尾,他还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笔法,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和光辉前景,给予毫无保留的歌颂与赞美。如此种种表述,在一个非共产主义信仰或者秉承价值中立立场的读者看来,自然多少会有排斥与保留的看法。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韩丁的共产主义信仰,并没有造成他对相关事实还原的隐瞒与歪曲。相反,尽管他完全认可中国革命的正义性,但他对革命中存在的种种过火行为,也同样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书里。比如书的一开始,他就详细指出:张庄的土地集中程度比较低,少数所谓地主占有的土地,在全村土地当中,仅仅占据不到六分之一;而张庄的上层人物也并不富裕,温饱和享有教育是他们仅有的特权。而尽管广大农民是中共革命成功最重要的基础,但韩丁在书中同样不讳言:农民存在个人主义和缺乏远大眼光等特点。类似这样的忠实于事实本身,如实呈现张庄社会面貌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在多次过关会的拉锯之后,来自清华的进步学生不堪重压之后的精神崩溃,以及在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之后,农民面对政治动员,从积极到无比冷漠的转变等等。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并没有导致作者出现立场在先,事实在后的错误,更没有出现根据自身立场选择性编排或隐瞒事实的学术不轨行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也正是这一点,才确保了本书延续至今的重要学术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在“出得来”方面,同样是完成得比较出色的。

当然,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作者这种在事实陈述与价值倾向之间的微妙张力,确实也让人感同身受。一方面,作者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非常坚定、毫无动摇的;另一方面,在土改运动中的种种过火的、残忍的、反人性的行为面前,作者时时流露出的无奈、同情,以及那种充满书生气和理想主义的犹疑与感叹,作为知识人的我们今天再读,确实也会产生许多共鸣。这多多少少,也会让我想起另一位兼具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人——瞿秋白先生的遗作《多余的话》里的诸多文字。

“毕竟是书生”,就此搁笔。

2018.3.20晚作于竹林斋

(附)《翻身》读书笔记(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关于“翻身”一词的说明,序言P2张庄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序言P3土改中的过激行为。

第一部:

二:P27地主阶级的稳定与土地制度的稳定性,P28张庄的土地集中程度较低,P30首富地主申金河的详细介绍。

三:P39张庄的上层人物并不算富裕,P40温饱和享受教育是乡绅们的仅有特权,P49无地穷人的悲惨境遇。

四:P51军队对乡绅的控制权来说至关重要,P53村政府的暴力特权,P60农民的弱点——个人主义和缺乏远大眼光。

五:P66神职人员享受政治特权,P75教徒占全村村民的五分之一。

八:P96中共华北基层政权的三三制组成原则。

九:P111日军拒绝向中共军队投降。

第二部:

十:P118抗战胜利后,张庄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全力支持。

十一:P124打倒汉奸和国民党特务。

十二:P137抓首恶分子,孙神父遭遇批斗后逃跑。

十三:P149土地改革猛烈开展,清算地主的斗争很残酷。

十四:P160对有产阶级的不断清算,P164清算运动和土地改革一个月就宣告完成。

十五:P169分财产的滑稽与热闹。

十六:P181妇女的解放与平等化运动。

十七:P183地主残存势力的破坏。

十八:P194党支部在张庄的建立,P201张庄党支部的三十多个党员里,80%是贫雇农,20%是自耕农,没有地主富农,也没有产业工人。

十九:P209新党员入党之后的思想改造。

二十:P217张庄面临的内外部矛盾——外部来自地主残余势力和国民党力量,内部来自人民阵营因派别争吵和利益纠纷而产生的分裂。

二十一:P234对地主阶级反扑的恐惧,导致地主婆成为集中打击对象。

二十二:P241从分得土地到互助合作生产。

二十三:P253斗争的扩大化和会议的泛滥化,让相当一部分村民心生反感和恐惧。

二十四:P265当过土匪和天主教徒的新农会副主席的横行霸道、滥用职权。

第三部:

二十七:P293土改工作队的成员,多数是第一次体验农村生活,P300工作队里的青年师生,目标是推翻地主阶级,但其自身,或多或少都跟地主阶级有联系。

二十九:P313划分阶级采取自报和公议的方式进行。

三十:P328土改是以阶级成分和现在的生活来源,而不是以阶级出身和过去的特权或贫困为基础。

三十二:P346申报阶级成分让大家竞相以贫穷视人。

三十四:P362共产党巡回剧团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第四部:

三十五:P375侯队长对下属党员干部的严厉规训,P382选举过程中的比例分配做法。

三十六:P394工作队与张庄原先干部队伍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三十八:P408整党会议的无比残酷,P418党员无法过关,就必须不断检查。

三十九:P427过关会后,清华学生的精神崩溃。

四十二:P443土改当中贫穷至上的工作原则。

四十三:P459工作队的两大矛盾——队员跟队长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跟缺乏教育的地方干部之间的矛盾。

四十四:P470对团结中农的重申。

第五部:

四十七:P504村民在1948年对政治运动的冷漠,跟1946年对土改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政治运动

带来的风险和并无任何看得见的回报,让那些精明的农民看来,非常不值得。

四十八:P510重新划分阶级成分面临的阻力,两年的时间足以造成新的贫富差距。

五十:P526阶级斗争的反复性和残酷性。

五十二:P545反复的政治运动激发人们内心的仇恨,P546从语言暴力到身体暴力。

五十三:P558围绕阶级成分发生的反复博弈。

第六部:

五十四:P564战争在1948年6月时大局已定。

五十五:P576对极端贫农路线和绝对平均主义的纠正。

五十六:P582陈书记拨乱反正的讲话,让党内对于极端政策的不满情绪不断释放,P596工作队对于前段时间工作的重新纠偏。

第七部:

五十七:P600自然灾害的突然来临,P602划分阶级成分与自然灾害的联系和影射。

五十九:P618灾害面前的互助和救济,P622互助合作生产的过度化让村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六十:P636村人大的选举结果让人满意。

六十三:P656在拨乱反正的大形势之下,仍然存在对富农资产的暴力剥夺。

六十四:P663退回“非法占有的果实”的困难,P675财产分配的政治主导性。

六十五:P694张庄土改前的土地集中状况就非常不明显,土改对于贫农最为有利,人为改变土地占有结构。

六十六:P704相互监督让自报公粮超额完成任务。

六十七:P708土改让农民实现基本平等,给妇女以财产权,P712应该追求能动的平等,而非静态的平等。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