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Troubleisaf145463201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政权早就变天了。

刘备集团是外来户,刘备集团的盟友东州士集团还是外来户。法正这些的关陇集团,依旧是外来户。

和平发展,益州本地世家自然膨胀,直接把刘备集团这些外来户杀光了。

为啥益州本地世家不愿意抵抗邓艾?

就在于此。

益州张秦两家,是比肩荆州蒯蔡,江东四大家族的世家大户,蜀汉政权的十万大军抵抗不了,可邓艾偷渡阴平之后的那万八千残兵还不在话下,再来一倍也能吃下。

所以,诸葛亮必须高喊北伐,掌握话语权,控制一大半军队与大部分财政支出,才能稳定地掌握政权。否则,和平发展下的刘备集团最终就是曹芳的那个下场。没等邓艾打来,先就被本地世家造反推翻。


张勇達州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就好像让希特勒安心地呆在被英法苏夹击的一亩三分地,乖乖的做一个德国总理一样。德国如果想要强大,不被周边强国挤压而死,就必须主动出击,开动战争机器,搅得欧洲天翻地覆,才有复兴的希望。

蜀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三国中,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又最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偏安一隅,终归会被周边的魏国和吴国吞并,所以,为了蜀国的生存计,即使再难,也要出击!

在“静Yes”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有如下好处:

1、化被动为主动,争取天下归心

当时的情况是三国鼎立,刘备征讨吴国失败,荆州彻底失去,蜀国只有一个益州的地盘,而全国13州,魏国有9,吴国有3,虽然蜀国占据了云贵地区,但这里终归是没有完全开发的苗裔地区,诸葛亮征讨孟获也只是得到了他们不在背后捣乱的承诺,并不能算作蜀国的实际领土。

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就非常危险,一方面,北方曹魏取代汉朝已经成为定局,如果蜀国不有所表示,那么从刘备建立起来的所谓“汉朝正统”理论就会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湮没,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在法理上蜀国就站不住脚,到时候魏国号召天下志士来讨伐,蜀国只能负隅顽抗。

而一旦诸葛亮主动出击,就成了汉朝以巴蜀为根据地,试图恢复汉朝疆域的努力,这对于天下人而言就会更有正义性。特别是对于魏国人而言更能吸引人心。

2、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集作为外来集团,和本土的贵族势力始终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加以化解,势必造成蜀国不战先乱。所以诸葛亮需要找到一个方法,释放这种内部压力。

战争是个很好的方法。

此时,蜀国内部疲敝,人心不齐,而一旦开动战争机器,那么就可以以战争的名义清除内部的不同意见的势力,达到统一内部的势力。

在蜀国的北伐中,军队实力得到提升,可以有力震慑其他的反抗势力,这对于稳定蜀国意义重大。

但是结果就是造成蜀国国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疲敝魏国,优化外部环境

只要诸葛亮一直打下去,那么魏国就始终不得安宁。

因为诸葛亮拖住了魏国,导致魏国不能全面防守吴国,而吴国又是可以挑战魏国的力量,所以在西线,司马懿是不敢大胆出击的。

因为司马懿不敢出击,所以就只能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这导致司马懿拥兵自重,对魏国的皇位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导致魏国内乱,给蜀国更多的喘息之机。

实际上,最后司马懿真的就架空了魏国,导致魏国内部动乱,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

而诸葛亮拖住魏国,也为吴国对阵魏国创造了条件,表明蜀国并无威胁吴国之意,也可以强化吴蜀联盟。

所以综上,诸葛亮必须北伐,如果停下,国内矛盾丛生,外部威胁加重,蜀国会灭亡得更迅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建安22年,曹操攻下关中仓促北返,法正趁机进言刘备:“克之(指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法正所说的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其实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指导方针,从汉中出兵,据有雍、凉,西北险塞,都被掌握在蜀汉手中。蜀汉只需派遣少量士卒把守关隘,西部大片土地不为魏有。

(法正剧照)

诸葛亮历次北伐,五出祁山,目的性太强,最后连曹睿都毛了:“诸葛亮又来?”因为曹魏早有防备,在关中屯驻了20万大军,随时策应前线。诸葛亮兵微将寡,难以占得先机。除了第一次北伐钻了曹魏的空子差点成功之外,其余北伐都是聊胜于无的骚扰战役,无关三国鼎立大局,反而拖累了蜀汉经济的发展。

刘备刚进成都,就倾四川府库以犒赏众军。可是马上就要施政,没有钱不行。法正就建议刘备发行大钱,强行稀释老百姓手中的财产,结果府库很快又充盈起来了。此后,为了支付北伐的军需开销,包括诸葛亮时,都大行搜刮之法。蜀汉灭国时,百姓面有菜色。刘禅投降的原因也不是谯周的鼓动,而是蜀汉百姓已经四散惊逃,没有人愿意为政府卖命了。

(刘禅其为昏君乎?)

因此,诸葛亮北伐造成的后遗症很大,尤其是后继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是诸葛亮提拔上来的,虽然不太支持北伐,但是在大义面前,他们也还是支持了姜维发动的战争。虽说诸葛亮北伐有内部政治的原因,比如将国内矛盾转移、掌握兵权以压制益州本土派等,但是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美苏争霸最终美国胜出的不是军事,恰恰是在经济。所以克林顿对老布什的政策很不以为然,“笨蛋,是经济!”

(克林顿1992年参选口号:经济)

如果诸葛亮闭关自守,北部汉中,西部三峡,都是天然的地理边界。钟会10多万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三个月相持不下;刘备夷陵之战后,精锐尽失,孙权也没有乘胜追击到白帝城,都说明了蜀汉政权的地缘优势,是自成一体的板块。因此,蜀汉具备割据建国的基础,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蜀汉能够自成一体,所以就容易率先割据;且天下已经大治,由于蜀汉经济物产丰富,地形险要,往往能坚持到最后才被统一。

据有如此天府之国,如果诸葛亮穷毕生精力,发展经济,繁衍人口,积极训练军队,待机北伐,有何不可?本来诸葛亮是后勤、外交、行政出身,长于政务,军旅戎马之事,虽也不差,却也并非一流水平。诸葛亮治蜀,从223年白帝城托孤至228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治蜀6年,颇有成绩,蜀汉从有士兵5-6万,增长到12万人;粮食、布匹都充盈府库;南方也被平定,整个四川被刘备折腾之后的创伤开始恢复,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诸葛亮治蜀:颇有成绩)

关键是曹魏国家根本没有把蜀汉当成威胁,还在认为蜀汉只是偏居一隅,经过夷陵之败后,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攻击。因此,在222年至228年,魏国与东吴在淮南一带连续打了三场大战,整个魏国的军政重心,都在淮南地区。关中地区只有一些屯田军,疏于防备。

此时的蜀汉,正好是韬光养晦的时机,让东吴抗住魏国进攻的锋芒,对拼消耗。不用担心魏国会把吴国拖垮,因为魏国长在步骑,吴国胜在水军。所以,魏国发起的攻势,魏国会失败;吴国发起的攻势,吴国会失败。双方打到最后,不会形成一家独大,对蜀汉造成以全国敌一隅的战略压力。

诸葛亮见猎心喜,看到魏国疏于防备,将刚刚恢复元气的蜀汉军队投入到了北伐战场,本想出其不意,把魏国的陇右地区抢夺回来,占据羌地,结果街亭大败,蜀汉损失辎重无算,数年经营,都打了水漂。最为不利的是,魏国看到蜀汉的恢复能力惊人,开始防备蜀汉,使得魏国转入了战略防守,积极发展国力,最终拖垮了蜀汉、吴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如果诸葛亮不草率北伐,努力发展经济,弥合荆州派、益州派政见分歧,开科取士,奖帅三军,把蜀汉本土政权坐实,厉兵秣马,彻底削平南方孟获,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继续韬光养晦。刘禅并不是昏君,这样主明臣贤,何愁川中不会大治?川中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会感念政府恩德,以川人守川土,又怎么会在魏军偏师到来时,成都一日数惊呢?

(王师北定中原,有何不可?)

因此,如果诸葛亮坚定地执行猥琐发育的政策20年不动摇,魏国和吴国百姓久被战争荼毒,必然人心思汉。此时,择一上将,东征北伐,以王师颁德政于天下,孰谓天道有常,其正统在魏乎?


而知而行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那么很有可能是蜀国后来居上,一统全国!!!

大多数人肯定是不相信我的结论,且听我好好分析:

要知道当时是三国,而且吴国和魏国几乎不分上下,吴国吞并了关羽守卫的荆州三郡后,据有几乎整个荆州、全部扬州、交州和徐州的一部分,都是人口众多、经济富裕的州,尤其荆州是全国第一大州,并且陆逊是当时幸存最会打仗的名帅。这导致魏吴交战,吴国反而势头猛、胜仗多,比如石亭之战,陆逊一举击溃大司马曹休十万大军,大司马曹休(大司马级别高于大将军哦)差点就被俘了,孙权本人也多次率十万大军亲征,曾经五伐合肥,打得魏国一度处于守势。

实际上,吴国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魏国被司马懿政变后第一个灭亡,然后蜀国被灭,蜀国灭亡后,吴国还活了十七年之久。魏强吴弱,为何魏国反而长期处于守势呢?这得从赤壁之战说起,赤壁之战曹操中了黄盖诈降之计后,被打得大败,干脆放火烧了自己剩余战船,导致魏国再也没有有战斗力的水师。之后吴国凭借水上优势,控制了长江沿岸,让魏国一直未能建立起来水师。没有水师,魏军攻无可攻,只能望江兴叹。一直到魏国占领蜀国后,在成都大建战船,重新训练出水师。

总之,从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开始计算,吴国活了57年之久,且如果蜀国不亡,吴国还能活更久。

蜀国只有益州,实力最弱,但是却也有自己独特优势,就是其一:蜀道难,易守难攻;其二,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都是肥沃土地,盛产粮食,足够养活千万人口;其三,益州远离中原,战争破坏少,根据《后汉书》,汉献帝父亲在世的时候益州刺史部还有五百万人口,刘备死后,益州应该还有至少二百万人口。其四,益州盛产绸缎-蜀锦,可以出口赚取金银。

而魏国是遭到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先后遭到蝗虫灾害、黄巾军之乱、董卓之乱、吕布之乱、各种大战、官渡之战等等无穷多战乱。由于经济遭到彻底破坏,魏军不得不以盗墓、食人肉干为生,人口十去其九,千里无人烟。曹操死后,魏国估计共有三百万人口。吴国估计有二百多万人口。魏国人口稍多,但是北方还得防御少数民族不断来骚扰,东北还有公孙家族也经常异动,西北羌族完全不听管辖,不得不分兵把守。也有人说,三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厉害了,那是误解!实际上,北方匈奴人后来没多久就南下攻下了洛阳、长安,灭掉了刚一统三国不久的西晋,占领了整个魏国地盘,可见游牧民族对魏国一直威胁很大。三国归晋,但是西晋只有区区寿命37年,就亡于匈奴。

魏国和吴国从荆州、扬州到徐州都处于僵持状态,实力相当,没有一天不打仗,几乎每年都有十万级别的大战,比如孙权多次率十万大军亲征合肥,绰号“孙十万”,曹丕也亲征过,双方大量消耗人口和粮食,而蜀国则处于和平状态,因为谁都自身难保,顾不了蜀国。魏国的襄樊、合肥、徐州都处于吴国的攻击范围,随便失守哪个都会威胁到许都,进而造成崩溃。同样吴国更不敢松懈,一旦哪里失守,就会全线崩溃,因为长江都连在一起。

因此蜀国如果效仿美国在一战中的政策,采纳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同时与魏国、吴国交好,成为中立国,则有以下好处:

其一,可以收留难民,魏国吴国肯定有大量百姓会逃难到不打仗的四川。蜀国如果奉行后来清朝那样的政策,就是入川开荒则拥有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那么蜀国人口会暴涨,可能暴涨十倍百倍,看看后来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就知道了。蜀国除了四川,还有云贵、汉中等大把肥沃空土地,甚至越南很大一部分当时也归蜀国所有。

为了吸引流民,蜀国可以把税赋降到最低,因为毕竟不打仗开支少,新开荒的免税几年,还给送种子。税赋低,没有拉壮丁,民心思蜀,蜀国很快能把人口搞起来,一旦达到五百万就无惧生存了。

注:真实的蜀国税赋是全国最高的,拉壮丁是年年拉,青壮年死得差不多了,六、七十岁的都得上前线。廖化九十多了还得出征,军中七十多的还很多。

其二,可以出口粮食和丝绸、布料到吴国、魏国,根据史书记载,魏国也是遇到多次粮荒,肯定需要购买粮食,吴国也愿意进口便宜的粮食。蜀锦闻名天下,也是供不应求,还可以出口到西域。这样蜀国可以迅速积累金银财富。

其三,可以搜罗天下英才。蜀国既然人口暴涨、金银多多,高薪必然可以招募到各种英才,优中选优。

其四,可以练兵,练出三十万精兵。如果蜀国通过吸收难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让人口增长到五、六百万,加上平定大西南各个部落,养三十万兵不算什么。有钱有粮,当然可以练兵。平时没事就拿西南各部落练兵,一举三得,一方面一举彻底统一大西南,增加土地税收,另外一方面可以练兵,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并且可以吸纳少数民族精英入伍。

蜀国灭亡的时候户籍人口90万,其实这并没有包括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因为他们并没有实际纳入管辖,不在户籍里,也就是没有户口。如果通过南征把少数民族纳入有效管辖,都加入户籍,人口至少多二百万。如果继续南征到东南亚,人口还可以再多几百万。再教他们先进的农耕技术,肯定能够粮食丰收,府库充益。吴国就没有这个地利了,南征就到了大海。

很多人说蜀国是内部矛盾激化,本土派与荆州派冲突严重,因此不北伐无法维持统治。真的吗?那隋炀帝多次举国征高丽怎么反而丢了天下?

蜀国确实是统治最黑暗的一国,从立国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因为在刘璋投降后,刘备诸葛亮居然公然实施士兵大抢劫,其中不乏强奸、强抢民女、杀人等事件,诸葛亮也分到了一万金。之后,由于国库被抢空了,诸葛亮又建议采纳刘巴之计,铸造成色不足的大铜钱,也就是制造通货膨胀,再次掠夺民财。作为对比,张良在刘邦攻入咸阳后建议约法三章,不得扰民,因此深得民心。

至于后来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徒劳无功的北伐,更是让蜀国从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变成了益州疲惫,因此北伐失败是必然的,是民心丧失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自己士兵和将领都怨气冲天、消极怠战,而对方则拼死不降。假如你是魏国人知道投降就会被大抢劫,那么你会投降吗?

但是如果反过来采纳我上面提到的休养生息,发展民生,选拔人才的政策,那么必可得民心。

很多人认为魏国、吴国不会放任蜀国和平发展的,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打蜀国,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几乎为零,因为老大永远都是以老二为最大敌人的,因此魏国肯定不会放过吴国,他们和好的可能为零。而且吴国会愿意放任魏国吞并蜀国吗?蜀国没了下一个就轮到吴国没了,所以吴国肯定不会打蜀国,反而会救蜀国,历史上吴国就积极救援蜀国,派出了大批军队大举攻打魏国,企图围魏救蜀,逼魏国撤军,还派出军队增援蜀国,可惜蜀国投降太快了,来不及救。

就算攻蜀,蜀国都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只要几万人足够抵挡二十万大军至少,因此只要蜀国实力不失,根本无惧进攻。

历史上,刘备死后四十年,除了曹真受到诸葛亮刺激征讨过一次外,魏国都没征讨过蜀国。因此蜀国和平发展,至少有二十年到四十年的机会。

也有人说,就算蜀国和平发展,魏国地盘大,基数多,恢复会更快,这对不对呢?当然不对,实际上因为战争魏国人口增长并不快,以至于西晋立国后,匈奴人建立的前赵,先攻入洛阳,后又攻入长安,导致西晋灭国,整个长江以北包括荆州都落入胡人手中,五胡乱华,也就是魏国地盘全落入胡人手中。假如魏国汉人增长很多,那么北方也不会失陷吧?

因此魏国、吴国长期战争,实际人口增长并不快,加上蜀国不断招人,人口都会往蜀国跑。

这样过个十年二十年,魏吴已经你死我活打得差不多了,粮草消耗得差不多、兵也死的差不多了,蜀国选个好时机,比如曹睿去世内乱的时候,或者司马懿造反的时候,派三十万精兵,一举攻入关中,再攻入中原,试问那时候魏国哪来三十万精兵来抵挡呢?


董董_69904

这样的局面,结局很简单,蜀国还是第一个完蛋。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国的地理形势。

在中国的各大战略要地中,要说起来山川险固,无论关中、江南、河北、山西等地,都不如四川。

李白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地形上看,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戛然而止,秦巴山脉横亘四川北部,巫山折向西南与云贵高原相连接。

所以,从外部形势来看,四川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构成了天然防线。

四川与外界的主要交通联系条件就是依托长江及其支流建立起来的水运系统,长江三峡是四川与东部来往的要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是与北方往来的通道。

重庆和成都,是水运系统的两大枢纽,分别位居上下游。

相对于外界形势的险峻,四川境内有适宜发展农业的肥沃平原,还有着包括盐、铁在内的丰富物产。

早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说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到唐宋时期,四川赋税与扬州相当,为天下之最。

然而,四川既然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什么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从四川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政权呢?

要知道,历史上,四川曾经出现过许多割据政权,从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到东汉末年的刘焉刘璋,刘备,再到西晋末年的李雄,再到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最后一个就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

这些政权,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休养生息,偏安一隅,为何最后还是一一被降服了呢?

很简单一个原因,不思进取。

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候,四川的统治者只有利用好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条件,在政治上积极进取才可以吸引四方豪杰,将有利条件转化为夺取天下的雄厚基础。

否则,如果只是一心偏安,那么四川的这些险要地形也不足以保命。

历朝历代,比如岑彭入瞿塘、邓会钟艾破剑阁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顾祖禹总结到,“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换句话说,就是不主动出击,肯定死,主动出击了,还有搏命一把的可能。所以,如诸葛亮一般的人中龙凤,自然要选择北伐,而不是鬼缩四川。

至于姜维北伐,那是只学到了诸葛亮的形,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神,无可奈何也。


小奔说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存是第一位的,那么只采取守势是不是生存之道呢?我们用例子说明。

刘表割据荆州,东汉末年,中原地带战火纷飞,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荆州相对安稳,很多中原百姓到荆州躲避战火。人口增加,人才聚集,在刘表的精心治理下,荆州变得富庶,百姓安居乐业。有了经济基础,组建军队就有了本钱,因此刘表的荆州军事上并不弱。但是刘表无心夺天下,采取了只守不攻策略,最后也没守住,富庶的荆州被瓜分。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生存法则,实力弱的最终必被吃掉。三国时,蜀国最弱,被吃掉是必然的。要生存必须变强。蜀国地盘小,存量实力增长有限,有天花板,无论怎么休养生息,能养活的军力也无法超过魏国。蜀国超越魏国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北伐扩大地盘。



另外,蜀国北伐成功,可以把益州留给益州人自治;蜀国被吃掉,中央政府不可能建在益州,益州人也能实现自治。对益州士族来说,他们的希望是,蜀国要么北伐统一天下,要么投降。

蜀国北伐就是昭告国人,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决心。假如蜀国不北伐,内部矛盾必起。诸葛亮在还好,诸葛亮没了,蜀国内部矛盾很快就会爆发,最终会像刘璋一样,内外交困,被吃掉。相对于北伐,偏安一隅会更快被灭掉。


豫有得

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来一件事。我先问一下大家:

如果十五年前,我们不买房,而是努力把每个月的工资存在银行里,等着利息多了,今天会不会在北京买到房?

事实上,蜀国如果不北伐,蜀国也会被吞并!让我们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来找出答案吧:

01.王业不偏安,不北伐是坐而待亡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上表请求第二次北伐,首先说明,魏国和蜀汉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抓住曹魏和东吴开战的时机北伐,将来失去战机,蜀国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必然会坐以待毙,被曹魏吞并。《后出师表》对蜀国当时的危机的分析如下: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02.奋斗和折腾才是王道,乱世要”危然后安“

战争中,保守的整体,终究会受到惩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北伐战争的必要性: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首先,即使是刘邦,也要靠折腾才能取胜图存,当下的蜀汉,实力不如刘邦当年,所以无法依靠稳健的方法图存!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王朗这些人,害怕战争,坚持保守,结果只能是被孙策吞并。蜀汉不能走王朗等人的老路。

03.蜀汉一地出产的人才不足,要趁着刘备留下的人才底子进行北伐

刘备积累的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如果再等几年,之前的人才老去死去,蜀国是无法继续聚集这样的人才班底的。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蜀国不能等待!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讲: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04.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蜀国太小,国力不济,不得不折腾

就像靠月薪一万,在北京不贷款永远买不起房一样。靠蜀国的地土,不折腾永远看不见存在的希望!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讲: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历史迷猴神通

诸葛亮如果不北伐有这么几个影响。

第一、司马懿将失去与曹爽一较高下的资本。

司马懿在魏国如日中天的政治资本是什么?就是雍凉防御诸葛亮侵攻攒下的实打实的军功和多年掌兵培植的私人势力。假使没有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在魏明帝后期不会取得与曹爽相抗衡的政治资本。虽然魏国天下还是有很大概率被士族夺取,但是司马氏应该没机会了。

第二、不北伐的季汉政权可能会比历史上更早灭亡。

季汉政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复兴汉室,在这面大旗下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都被整合了起来。如果没有北伐旗帜季汉政权内部的分裂会提前爆发出来,以诸葛亮之能恩威并施协调各方利益绝对没有问题,但是继任的蒋琬等人能否压得住存疑。一个不小心蜀中内乱,只要魏国拿下汉中之地,益州投降派很有可能策动刘禅举国投降。

第三、东吴战略方针可能改北伐为西征。

东吴孙权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统一天下的愿望从未放弃。历史上吴蜀多次串联进行伐魏,这个时候他们是盟友。如果季汉放弃北伐,那么东吴将重新判定这个盟友的价值。因为这个时期,吴在局部战线上是有优势的,而加上季汉的配合,很有可能造成吴蜀两分中原,曹魏退守黄河以北的局面。

假设蜀国保持中立,那么单凭吴国是不可能实现这个战略构想的。权衡之下孙权和东吴群臣极有可能能伐蜀,以长江为线与曹魏对峙。这也是以前周瑜提出过的二分天下之计。而在东晋时期,由于南北对峙都奈何不了谁的时候,也是打着灭蜀的注意。并在桓温的主持下完成了这一战略构想。而东吴的侵略,势必会得到蜀中势力的响应,因为没有北伐旗帜的感召,蜀中早已山头林立了。魏国此刻如同时进兵夺取汉中,蜀国必然亡国。

诸葛亮为什么被人称颂两千年?为什么能入武庙十哲?为什么三国志臣子中只有他和陆逊单独有传?

难道是因为他会借东风?难道是因为他神机妙算像个妖怪?难道是那蹩脚的空城计?

是因为他高卧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战略眼光,还有把这样战略设想变为现实的行动力。有这样战略眼光的人势必会比我们普通人看的更远些吧,后人读书深思后方能理解其想法一二,借司马宣王的话说:“真天下奇才也!”


文史野狐禅

如果诸葛亮不是帮刘备,就不会形成三国,如果没有三国,就不会有司马昭篡权,如果没有司马昭,就不会有西东两晋,如果没有西东两晋的乱局,就不会出现历史上汉人差点被北方少数民族屠杀殆尽的五胡乱华。你说诸葛亮帮啥刘备呢?


海上明月158769598

直接先上结论:三国终究会归于一统。



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找死,不北伐是等死。虽然这话说的有点游戏,但不失其理。面对北方强大而统一的政权,诸葛亮根本不具备修养生息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刘备死后,蜀汉元气大伤,三国中居于微末之位,根本不具备和曹魏、东吴争雄的实力。

一、蜀国举国之兵仅有十万。吴蜀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精兵猛将损失殆尽。诸葛亮《隆中对》遇到空前挫折,关羽集团5万精锐基本全军覆没,刘备手下最强大的攻伐汉中集团的军队也在夷陵之战中基本全军覆没,大家熟悉的黄忠、黄权、孟达等猛将,死的死、降的降,留给诸葛亮的却是一手最烂的牌,真的是“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国举国之兵仅有10万,而魏国举国之兵差不多有60万。这10万之兵,正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异常英勇,导致魏国不敢小觑,采取守势。

二、北伐有成功的可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不是拿下关中,因为诸葛亮明白他拿不下关中,更不可能攻下洛阳,消灭曹魏政权。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北伐的目标是陇右和西凉,意图通过曹魏陈兵江淮,寻找间隙拿下陇右和西凉,但除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基本没有机会拿下陇右。

三、丢失荆州后的吴蜀已失去战略回旋余地。在三国战略上,真正的战略家只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和鲁肃。鲁肃死后,东吴失去了唯一的战略大家,本应乘着荆襄大战的机会,发兵猛攻江淮,结果死咬着弱小蜀汉,导师蜀汉实力过早透支,吴蜀两国加起来也无法和曹魏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