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在美国退市,回到国内上市?

云深路轻

国内企业境外上市,主要是指在美国上市,被称为中国概念股。也就这几年吧,兴起了“海归潮”,先后有暴风科技、完美世界、世纪游轮、360等。至于为什么回归?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是不是国外混不下去了,回国“养老”来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下中概股为什么不远万里跑美国上市?有一部分是为了名声,上市和不上市,纽约上市还是上海上市,给人的味道就不一样,毕竟老美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

更多的企业是迫不得已,能在A股上市我相信很多都会留在A股,业务在国内,用户在国内,什么都方便,而且这里人好,还不差钱。但对于创业公司、科技公司想在A股上市是很不容易的。

要想在A股上市首先必须是有账面盈利的公司,这点与创业的宗旨是有差别的。A股是你赚钱才能筹钱,创业是我筹到钱才能赚钱。其次国内IPO是审批制,流程和手续比较复杂,即使审批通过也要排队,花费时间长,而企业缺钱是火烧眉毛的事,不能等死。再次是其他政策规定,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都知道他是中国企业,但他注册地不在国内,特殊的合伙人制度也不符合A股上市规定。

出走的原因,也是回归的理由。这点可以用留学很好的说明,IPO就好比大学,国内是严进宽出,要考出好成绩才能录取,国外是宽进严出,只用提交申请就可以,但能否毕业那就再说了。

去国外上大学,其实并不惬意,文化不一样,预言不一样,知名度也不一样,花的钱还是国内“父母”给的,没事联系下国内的“同学”,最终发现还是国内发展好一些。干嘛不回去呢?毕竟是留过洋、镀过金的,不管你是铁镀的还是铜镀的,只要看着金灿灿,就有要职高薪等着你,可以赚得更大更快的钱。


徐徐成翔

中国企业当初因为制度等因素赴美上市,而如今又回到国内,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因为国内A股的估值偏高。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及机构投资者众多的投资环境,让美国市场较为理性,依靠概念和热点推高的股票较少,而股票价格跟公司价值和经营状况联系较为紧密。而国内股市,由于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较少,“热钱较多”,所以公司估值普遍偏高。

其次,有很多赴美上市的公司相对于美股其他公司的股票吸引力不够。例如之前赴美上市的360公司等等。当前赴美上市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比较多,而互联网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拥有这一批具有相当企业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相对于这些公司,国内企业的股票吸引力较小,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最后,当初中国企业远赴美国,是因为国内A股市场门槛较高,审查制度较为严格,而如今国内证券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放宽了很多上市限制,考虑到远赴美国“水土不服”等原因,公司肯定还是首选回到自己的国家。

笔者还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国家鼓励企业开拓创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足够的政策支持,这都是国内企业经营良好的保障,那么企业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的价值增值红利当然也应当由国内投资者来享受了,所以,既然“祖国妈妈”已经张开怀抱,远赴美国的“孩子”们,早日回来吧。


盘和林看经济

中国企业之所以要在美国退市、回到国内上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内地消费者权益与国际投资者利益存在冲突,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可能使有关管理部门陷入两难境地。10多年前,内地民间强烈呼吁手机单向收费,却两次引起中国通信类股票价格暴跌,信息产业部部长不得不赶赴香港救市,而手机单向收费改革也就此打入冷宫,实际上是运用政府力量向海外投资者提供了超国民待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随着境外上市企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企业的增多,类似利益冲突有增无减。

其次,由于境外投资者与境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境内投资者更为突出,相当多的境外上市中国企业不得不付出股价折扣的代价,境外上市的收益因此而大打折扣,中小型企业克服此类信息不对称和股价折扣问题要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其融资收益的比例更高,难度更大。许多境外上市公司之所以相继宣布准备启动私有化退市程序,关键原因便是公司估值过低、企业收益与为之付出的服务费等成本不相称。多年来,境外上市公司估值过低又造成了A股与H股股价相差悬殊、同股不能同价的问题,不仅在境内、境外投资者之间引起了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必然导致同股不能同权,这又与公司治理的基本准则相悖。

第三,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对境外投资者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神奇能力不宜抱有过高奢望。企业管理层与大多数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天然存在,境外投资者获取内地企业信息还需克服额外障碍,通过境外上市强化企业监督激励机制的目的常常会落空。在中国证券市场最大丑闻之一“中科事件”中,庄家吕梁操纵的康达尔(后改名“中科创业”)股票入选道-琼斯中国指数成分股;上市香港以来多年是香港投资者宠儿的科龙公司,2000年陡然出现巨额亏损,都是典型范例。

第四,由于中外法律观念、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境外上市企业要承担更大的诉讼风险,为此付出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海外上市的净收益。从中国人寿这样的巨型企业,到中型公司,已有不少境外上市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倍感切肤之痛。不要以为美欧所谓“法治国家”光环下都是美丽的东西,西方国家的“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步入歧途,过高的成本,越来越多无谓的诉讼,……这一切都给企业和居民个人带来了众多麻烦,而这些东西一旦建立就会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从而使得问题积重难返。

最后但更令人不敢忽视的是,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还必须承担额外的政治风险,三大石油公司在美上市时均因与受美国制裁国家有业务往来而遭受政治狙击,就是突出案例,而这类政治风险永远不会消除。

既然如此,在境内资本充裕、境内资本市场容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上市程序也日益规范快捷的今天,中国企业已经没有必要过度迷恋境外上市这个传说,回归境内上市,是个完全理性的选择。


梅新育

说得直接,您接住喽😊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国内人傻钱多。这么说绝对没有骂街的意思,但可以看看A股市盈率有多少,美股市盈率有多少,尽管经过了连续两年的特朗普行情,但美股市盈率还是没有A股高,这两年间中国创业板指数已经大幅回调,市盈率已经从八十一百倍下降到四五十倍,但还是比美国的20倍高很多,既然同样一股可以换到的钱更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干嘛不回国圈钱呢。

说起回国上市,今年开始给独角兽企业开绿灯了,其实很多人对迎接BAT回国是持不同意见的,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瓶颈期,不再有增量的时候,让他们回国圈钱,对A股究竟是好还是坏,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在增长最快的时候,已经把红利分给外国投资者了,在增长乏力的时候想起中国投资者了,这不是又要割一轮韭菜吗,中国的韭菜这样割下去,会导致失血严重的,最终资本市场没有了源头活水,这个市场还有什么前途呢。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看法,觉得BAT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这些平台的数据是一笔宝贵的资产,把这些资产的处置权,交给一群外国投资者,显然是很不安全的,往大了说,也不符合国家利益。从高层的角度看,或许这个才是鼓励BAT回国的真正用意,至于小散能不能挣钱,国家利益应该还没有工夫考虑这些,毕竟在未来的国家利益之争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极,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的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


富凯财经

第一:近几年来,甚至是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企业,陆续选择从美国退市,重回国内发展。长期关注美国经济和中美经贸关系的【小哥哥】认为,大概有以下原因:

既然是回归,我们就不能不说到当初的出走。因为美国股市实行注册制,上市相对容易,所以一些中国企业在其扩张期选择到美国上市融资,加之美国股市面向全球资本市场,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可能募集到更多资本,对公司的快速成长非常有利。

但在美国上市以后,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的监管非常严厉。不少中资企业,面临水土不服,在美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尤其是如果企业的本土化程度又不高。【小哥哥】认为,其中主要包括3点原因:1,企业管理与文化方面存在差异;2在美中国上市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分红压力,让中国企业承受重负;3,对美国的市场环境并不能完全适应;总之,这些原因导致一些中资企业选择从美国退市,回归国内。

第二: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环境大大改善,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规范,开放程度逐渐增大,企业入市条件也不断放宽。

中资企业的海外军团选择回国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贴近本土市场,加快企业发展,分享到中国新时代的发展红利。


小哥哥打算盘

无论是对于中国企业,还是对于中国的股市环境。那些优质,但是在国外上市的企业,通过一些政策上的补助(或者绿色通道),让这些企业回到国内上市,无疑是一种双赢。

这个双赢的局面在哪呢? 我们先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许多企业在国外上市完全是被逼无奈,而且因为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度水土不服,所以除了一些巨头,很多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其实也混的不怎么样。

在说下国内的股市,国内股市与国外股市相比,有个相对较难的地方就在于,国内融钱其实比国外相对来说要难得多,因为国外的机制城市资金来源也更广泛。而现在如果能够有一批优质企业能够回归,无疑是可以给A股“补血”,吸引到更多资金来到A股这个大市场。所以整体来看,不断有在国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回到国内上市,这是一种于企业以及A股双赢的一个局面!

据相关新闻报道,监管层对券商作出指导,若在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个行业中有“独角兽”企业,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规定的可以做到“即报即审”,也就是所谓的绿色通道。

政府为何这么急迫是出于何种考量的,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出走美国上市,把在国内赚的钱分红给境外投资者,这当然是一种很尴尬丢人的事情。另外,A股过去一直缺少新经济下的高科技企业,以改变现有A股以传统型为主的市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接轨国际市场,大量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回归A股有利于吸纳国际资本,壮大国内资本市场,增强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要取代美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老大地位,任重而道远。但让在国内土壤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回归,同时再培育一批优秀的好的企业,让更多优质的境外的公司来A股上市,这是未来中国的目标。

众所周知国内的钱很多,却没有很好的去处,同时国内对资本外流仍然将严格管制,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市场,大量的优质的独角兽企业回归A股将有助于吸纳更多资金,让资金有更好的去处。这也是解决当下焦点问题的方式之一。

(-56东南偏北)


天天说钱

当然是为了钱啦。

我们就举在美国退市,回到A股上市的360的例子吧。

截至今天收盘三六零的总市值达到3177.75亿元,相当于503亿美元,然而三六零从美国私有化时的市值只有93亿美元,这相当于翻了四倍,这是赚翻了啊!

题主还问“在国外上市难道不是用外国的钱发展自己的企业?难道不是以前提倡的吸引外资的一种方式?”

其实这问的也有道理,但是现在通过国内的途径融资已经非常方便了。海外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退回到A股重新上市融资,更何况在美国上市的很多中国公司,往往都是一些优秀的科技公司,比如说阿里、京东和携程等,这些公司的成长性非常好,以后还很有赚钱的空间,所以这些股票如果私有化之后,回到A股来上市,也是对A股的股民有好处的,可以带A股的股民享受更多高科技发展的红利,而不至于看钱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外国人赚走了。

现在中国的国力总体上说是增强了,并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在国外上市来进行融资,就可以轻松融到国际资本,在这种情况下,A股已敞开了怀抱,欢迎那些高科技公司回来,重新评估其价值体系,这就相当于给了中国股民一个享受高科技发展红利的机会,这无论是对这些上市公司,还是对股民都是一件好事。


海汇观潮

总体来讲,由于国内外股票市场存在巨大的“估值差”、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中概股回归,加上中国企业相对更加熟悉国内环境(法律、监管和金融市场等), 将会加大中概股回归意愿。

首先,与美国股票市场等海外股票市场相比,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明显高于海外市场同类公司,根据相关研究机构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11日,A股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53.6,A股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36.3,美国市场中资民营股平均市盈率仅为9.1。由此可见,与在海外上市相比,在中国A股上市,融资规模和股票市值将会大幅增加。

例如,近期巨人网络和360这两家中概股公司成功回归A股,并在市值上实现了比退市时增长了近5倍的造富神话。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众多支持措施,支持中概股回归,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同时,相对来讲,国内企业对美国等海外股票市场的法律、监管和金融市场理解程度不如国内,也加大了相关企业回归中国,在A股上市的意愿。


高天研究

最近几年中概股回归都是个热门话题,前有360借壳上市,后有BATJ发行CDR回归,要回答中国企业从美国退市回A股前,先要搞清楚企业怎么一开始不在A股上市,后面为啥又要回来。

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原因

1. 美国是注册制上市快

几年前中国还是标准的审核制,现在是有条件的注册制,按照时间表到2020年我国将完全实现注册制。审核制下公司上市流程复杂,排队时间较长,从准备到真正实现上市要2、3年时间。赴美上市不需要审核,从准备到真正挂牌也就几个月时间。

2. 美国上市条件宽松

在A股上市都有盈利及增速要求,美国在盈利这块没有要求,上市条件更加宽松。

3. 美国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

A股上市只能是同股同权的股权结构,而在美国是可以同股不同权的。阿里巴巴是合伙人制,管理层股份只有不到10%,但是投票权却在90%以上。

中概股为啥回归

1. A股科技股有更高的溢价

我以360回归为例,360回归后公司最高估值在4000亿,是其在美国上市估值的4倍。高溢价意味着股东财富的增长,公司发债相对容易,即便股权质押融的钱也更多。

2. 有绿色通道

今年国家大力扶持独角兽上市与发行CDR,免除了排队等待的烦扰,不仅可以二次融资,还契合了社会舆论,可谓一石二鸟。

3. 是A股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当前A股中存在着不少铁公鸡,上市公司不好好公司经营,反而热衷于炒概念、玩重组收割散户,股民朋友不仅没有得到公司的分红回报,还亏损累累。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来讲,引入优质的公司让股民有个好的投资标的,是A股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A股逐步走向成熟,不久后好公司赴美上市可能将成为历史,当某一天外国大公司来A股上市时,那时炒股就不是割韭菜的代名词了。

(版权说明:本文为一牛财经编撰,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牛财经”,每天带来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财经、股市背后的故事,关注“一牛财经”。我们不止是专业,就怕你不来!



一牛财经

全国股民抱怨好公司在美国,赚钱眼红。证会说,那好发型CDR,大家一起发财。其实证会只是端来几盘大菜,都快炒馊了,诱惑大家。我认为,通过证券市场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公司成长起来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