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博山胡同竟然和北京有这么深的关系……

1987年夏天,以写出京味小说《那五》、《烟壶》等名篇而受到好评的作家邓友梅,在路经山东淄博时,特地到博山进行参观访问。他既是为看望对鼻烟壶有共同爱好的友人,也是想多了解博山的风物民情。

后来,在北京他的寓所内谈起对博山的印象,他认为博山受北京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不仅是在近百年以前从北京学来鼻烟壶内画技艺,更重要的是博山一些古老的街道都有叫什么"胡同",而这种取名在其他省市却极为罕见。

持有这种观点的,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原副院长杨伯达。1982年初冬,在博山大街北首施工时,挖掘发现一处元末明初的古琉璃作坊遗址,引起杨伯达的关注。他曾几次到博山进行考察,并建议和协助筹建成立了"博山琉璃博物馆"。

当他听说博山琉璃生产合作社初建时,内画组高在家庙胡同内,附近还有陈家胡同、桥杆胡同,立刻想到北京的若干条胡同,认为博山是从北京移植的街道命名。

北京把街道称为胡同,据考起源于元代。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记述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A通。"这"火巷"就是《元经世大典》中所记的"火A",清翟灏《通俗篇》称:"'A'实古字,非俗书,其音义皆与'巷'通。明谢肇制《五杂俎》考得"火A"后来被讹传为"胡同"。前人也考证认为,"胡同"二字确切地说是蒙语,是蒙语"浩特的音转,其含义指居民点、村落之意。元代北京的"三百八十四火巷"即指"胡同"。"胡同"一名元杂剧中已出现,如《沙门岛张生煮海》里,梅香就说:"我住在砖塔胡同。"北京至今有砖塔胡同,证明已存在800多年了。

北京的胡同取名五花八门,有雅有俗,极雅的有"百花深处",极俗的有"羊尾巴"、"猪尾巴"等。博山旧有的许多条胡同的命名,就是摹仿北京而来的。且看:北京有不少以姓氏命名的胡同,如"魏家胡同"、"方家胡同",博山就有"宋家胡同"、"翟家胡同"、"吕家胡同"、"高家胡同"、"孙家胡同"等等;北京有"大蒋家胡同",博山也有"小丁家胡同"、"小王家胡同"、"小高家胡同";北京有以街道上的建筑和景观命名的一些胡同,如"石碑胡同"、"府学胡同"、"铁狮子胡同"、"麻线胡同"、"豆角胡同",博山就有"双磨胡同"、"家庙胡同"、"打水胡同"、"东桥杆胡同"、"豆腐干胡同"等等。

北京还有许多胡同是以街道长短和方向命名的,如"南半截胡同"、"斜街"之类,博山也仿效出"小南北胡同"、"太尉庙后胡同"、"叠道";北京有"七道弯"、"八道弯",博山有"九曲巷"、"十字路";北京有"铁辘轳把"的短街,博山就有"辘轳把"的街名;北京有"赵家井"、"罗家井"、"郝家湾"、"甘石桥",博山也有"房家井"、"孔家桥"、"大天井"之类的街名。

胡同作为街道名称,是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博山借鉴而仿效,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自明代颜神镇以生产陶瓷、琉璃、煤炭而成为青州府的重镇以后,产品销往各地,南北商贾云集,终于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扩展而成为山东的一个新县--博山县。

清代宫廷内府造办处曾不断征用博山琉璃工匠,到北京制作琉璃工艺品,成为"御匠"。

在明末清初的百年之内,博山在城区规划、街道设置取名方面,都必然受到北京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回到博山家乡的达官贵宦地鼓动,象曾任清廷兵部、吏部尚书的内阁大学士孙廷铨,归里后即写了记述博山历史风物的〈颜山杂记〉,其子孙宝仍也在京师为官十多年,他们带来的京师文化意识,影响了几代人;二是参与博山建县规划的地方文化名人的作用,像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的著名诗人赵执信,一生历经磨难,回乡后为设立新县曾写了〈分境议〉,而在具体议论中也必然以京城的情况向地方官进言献策;三是来往于北京、博山之间的陶瓷、琉璃商人所传播的京师信息,所交流的风物民情,也必然使博山染上北京文化的色彩。

因此,导致三百多年前博山设县后,出现了许多取名胡同的街道。

博山胡同连北京。但现在这里的胡同已经基本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柏油马路和带有现代意识的街道名称。然而,北京文化的影响不会减弱,因为许多新道路、新建筑和新的生活观念,仍在受北京的影响而摹仿和顺应。

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文化的辐射作用自然强大,博山胡同也许成为其中的典型一例,被载入历史。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