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海鸥相机如何?

太原混子

这个问题不妨扩大一点:胶片时代,中国相机的两只领头鸟(海鸥、凤凰)水平如何,中国相机的整体水平如何?

我认为可以用12个字总结:早期尚有锐志,晚期不思进取。

中国相机行业的早期,是从仿制开始的。这无可厚非。除了最早发明相机的那几个欧洲国家,日本、苏联都是从仿制相机开始的。就像苏联,苏联二战以后的相机工业,是从战争后期端了德国几个相机工厂开始的。他们俘虏了德国的工程师,拿走了德国的原料,回到苏联组装起了自己的第一批相机。现在相机收藏圈里,收俄罗斯镜头还推崇最早期的某几批,就是因为用了现成的德国镜片。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人仿制出了不少好相机。

比方说:

1958年,上海相机厂(海鸥的前身),以徕卡IIIB为蓝本,仿制出了上海 58-I型相机。

而仿制了十几年之后,中国的相机工业有了经验,就开始了一些自己的创造。其中有不少值得一说的精品。比方说:

1970年代初,凤凰相机厂推出205型相机,这个相机一直生产到21世纪,价廉物美,又特别皮实,非常适合中国家庭的使用。这个机器我就有一台。

但是,用过那个时代相机的人应该都记得,那时的相机和那时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质量不稳,设计上有不少小毛病。这些问题,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国的相机行业,直到最后,甚至成为了命门一样的存在。

1980年代之后,中国相机的不思进取时代就来了。这时,中国引入了日本的相机生产线,开始贴牌生产日本设计的相机,而较少研发自己的设计,毕竟设计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而这时日本的相机确实设计更先进。但这时,许多外国牌子也进了进来。这时就产生了竞争。

那时我们生产的相机,优势就是便宜。但前面说的“小毛病多”一以贯之。我有一台80-90年代生产的凤凰303K,这台相机是朋友家的老东西,偶然翻了出来给了我。我用了几次,坏了。稍微检查一下看,发现很多地方是粗制滥造的。比方说,机身下方的脚架螺母,居然是用塑料做的,还是很差的塑料,上了一次脚架就滑丝了。

这样的质量,怎么和日本相机竞争。人家设计比你好,功能比你多,质量不能比,价格之后还降下来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就都知道了,还没进入数码时代呢,胶片时代的中国相机厂就几乎全军覆没了。

但现在,随着中国智造的重新崛起,我们又看到了一些新希望。有一些新的品牌,生产了一些和国外竞品完全不一样的相机、摄像机,这就让人看到了希望。


花落成蚀

当年国人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照相机。一般都是单位的工会才有那么一两部。有时使用人将它带回家保管时才有机会自己用。照片都是黑白片,所以说对当年海鸥相机有发言权的如今应该没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