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介绍(61-72)

宋朝时,文庙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称为“文宣王庙”,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相对应,官方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西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 、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 李光弼 人等二十九人; 四档西庑东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等三十三人。

前面几篇说过了一二三档的武将,这篇咱们来介绍四档的武将。

四挡(61-72):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王镇恶

王镇恶(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东晋名将,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前秦丞相王猛孙。年少时因前秦败亡,关中扰乱,随叔父王曜南投东晋,客居荆州(今湖北荆沙)。好读兵书,长于谋略,处事果断。

王镇恶初为临澧令。东晋义熙五年(409年),为东晋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任行参中军太尉军事,参战颇多。义熙八年(412年)九月,转参军事,加振武将军,奉命为前锋,伪称刘毅从弟刘藩赴任兖州,乘船西攻荆州刺史刘毅。十月抵江陵,令少数人留后树旗击鼓,若有大军后继,又烧刘毅船舰,袭破江陵,击灭刘毅。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奉命与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前锋北伐后秦,战无不捷。克洛阳后,见后秦发生内乱,遂乘机趋潼关,次年三月克潼关。秦兵后退据险固守,与晋军对峙。晋军乏粮,众心疑惧。王镇恶亲至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说服百姓送义租,使军中有食。八月,领水军溯渭水西上,于途中击败秦将姚强、姚难;旋又乘蒙冲小舰至渭桥,弃船登岸,任舟楫衣粮一并逐流而去,以此激励部下立功。

王镇恶身先士卒,众亦奋勇拼杀,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后秦。因功进号征虏将军。刘裕南归后,奉命辅佐其次子桂阳公刘义真镇守关中。义熙十四年(418年)正月,被中兵参军沈田子谋杀。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宋征虏将军王镇恶”。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镇恶亦位列其中。

斛律光

斛律光(515年—572年8月22日),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北齐名将、军事家。祖父斛律大那瓌,为北魏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父亲斛律金。

斛律光年少时期善骑射,以武艺知名,在17岁的时候为高欢所欣赏,任其为世子高澄的亲信都督,当时传号为“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年),斛律光从征出塞,先驱破敌,多有斩获,班师后被任命为晋州刺史。大宁三年(562年)正月,北周遣将达奚成兴等进攻平阳(今陕西临汾市),斛律光率步骑三万击败之,追入周境,获二千余口,升为司徒。同年,周武帝遣尉迟迥、宇文宪等,号称十万大军进攻洛阳,斛律光率五万骑兵前往会战大破之,斩获三千首级,以死者堆积为京观,升太尉,又封冠军县公。武平二年(571年),北周柱国普屯威、韦孝宽等率步骑万余进犯,与斛律光在汾水之北交战。斛律光大破之,俘虏千余,又封中山郡公。回师后,又率领五万大军出平阳道,攻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之,又别封长乐郡公。其后他又曾多次击败北周进犯。后与尚书右仆射祖珽、高纬乳母之子穆提婆不和。

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武平三年七月戊辰(572年8月22日)斛律光到后,被引入凉风堂,由刘桃枝从背后拉住刺杀,时年五十八岁。北周武帝得知斛律光身死,甚至下召大赦境内庆贺。灭北齐后下诏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北齐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斛律光亦位列其中。

王僧辩

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右卫将军王神念次子,南朝梁名将。王僧辩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梁大宝二年 (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 (552),他与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造陈霸先反对,陈霸先起兵10万,攻入建康,将王僧辩擒杀。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梁大尉永宁郡公王僧辩”。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僧辩亦位列其中。

于谨

于谨(493年—568年5月5日),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名将,战略家,八柱国之一。镇南将军于栗磾六世孙、陇西镇将于提之子。

于谨年轻时从军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正光四年(523年),行台、广阳王元深北伐,引为长流参军,破贼主斛律野谷禄等。因通晓铁勒语,单骑招降西部铁勒酋长也列河等三万余户。在析郭岭以也列河为铒,设伏大破破六韩拔陵。又大破柔然。又讨伐河北鲜于修礼、邢杲,太昌元年(532年),从尔朱天光与高欢战于韩陵山,天光败,于谨西行入关投奔宇文泰。被任命为阁内大都督,立有大功。大统三年(537年)十月,参与沙苑之战,进爵常山郡公。拜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再迁太子太保。又领军伐南朝梁,攻克江陵,杀死梁元帝,立萧詧为皇帝,因功封新野郡公。

宇文觉即位后,进封燕国公,任职太傅、大宗伯,立为三老,参议朝政,官至雍州牧。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去世,享年76岁。追赠原官职,加授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文。

正光五年(524年),行台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于谨担任长流参军,于谨和元深打败了敌军首领斛律野谷禄等人,并向元深进策,说明武力围剿只见一时之效,应该以威信平定流贼的道理。于谨单骑进入敌军当中,以恩信降服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最终使他们率领三万多户人家一起归附北魏,解决了北方少数民族流民起义的一大隐患。并运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破六韩拔陵,设伏击败破六韩拔陵。

孝昌二年(526年),于谨又随元深征讨鲜于修礼。并且和行台尚书辛纂率兵征讨南朝梁将领曹义宗。

武泰元年(528年),于谨跟随太宰元天穆征讨河北葛荣起义,平定山东的邢杲,又跟随尔朱天光打败关陇起义的首领万俟丑奴,平定了关陇起义。

普泰元年(531年),任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又跟随尔朱天光平定宿勤明达,另外再讨伐夏州贼寇贺遂有伐等人,将他们平定,授任大都督。他跟随尔朱天光同高欢在韩陵山作战,尔朱天光战败后,于谨就进入潼关。

于谨有智谋,善于为主上效力。他的名望地位虽然很高,但他更加谦让。每次上朝参拜来回时,只有两三个侍骑跟随而已。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辅佐调和帝室。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始终如一,人们也没有说闲话的。他常教训儿子们,一定要恬静谦退。加上他年寿很长,受到的礼遇隆重,他的子孙绵延,都官位显达,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

吴明彻

吴明彻(512年―578年),字通昭(一作通炤),秦郡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南齐南谯太守吴景安之孙,南梁右军将军吴树之子。

吴明彻幼年丧父,本性至孝。侯景之乱时,秦郡大饥,吴明彻将粮食分给邻居。承圣三年(554年),陈霸先在京口与吴明彻结交,拜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绍泰元年(555年),随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

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称帝,任命吴明彻为安南将军,与侯安都率兵征讨反抗的王琳。吴明彻曾夜袭湓城,被任忠击败。天嘉元年(560年),吴明彻趁王琳新到、寿阳城内人心不稳,发动奇袭,以水灌城,攻陷寿阳。

太建九年(577年)吴明彻北伐,于吕梁大破北齐。太建十年(578年),再度出兵吕梁,包围彭城,以清水灌城。宇文邕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援梁士彦,据淮口。吴明彻苦于背疾,难以作战,为王轨所俘,北周对他以礼相待,封吴明彻为怀德郡公,拜大将军。不久后,吴明彻因忧愤成疾,死于长安。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追封邵陵县开国侯。

吴明彻十四岁时,感慨父亲吴树去世却没有坟地,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过了几天,有人从田里回来,说禾苗已经重新生长,吴明彻怀疑他说的话,以为是哄骗自己,等到去田里一看,竟然跟他说的一样。秋天大丰收,足够安葬之用。当时有一位伊氏,善于占测坟墓,对他的哥哥说:“你安葬父亲的那天,一定有一个乘白马白鹿的人经过坟场,这是最小的那位孝子将来大贵的预兆。”届时果然有这一应验,吴明彻即是吴树的幼子。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吴明彻亦位列其中。

韩擒虎

韩擒虎(538年—592年12月26日),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东)人。隋朝名将,北周骠骑大将军韩雄之子。

容仪魁伟,有胆略,好读书。北周时,任都督、刺史等职,袭爵新义郡公。陈出兵进逼光州,任行军总管,率军将其击退 ,后又屡挫陈师。开皇元年(581年),任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庐江,作灭陈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冬,领军为先锋攻陈,他率五百锐卒夜渡长江,袭占采石,半日内攻克姑孰,然后进军新林。随后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陈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后封寿光县公,以行军总管屯金城,旋任凉州总管。

开皇十二年(592年),韩擒虎去世,年五十五。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隋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韩擒虎亦位列其中。

韩擒虎本名擒豹,据说他在十三岁时生擒过一头猛虎,于是改名为擒虎。其外甥是隋末唐初名将李靖。

史万岁

史万岁(549年-600年11月20日),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人),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15岁随父从军。北周武帝时,其父战死,以忠臣子授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北周末,随上柱国梁士彦攻讨相州总管尉迟迥,每战先登,因功拜上大将军。隋初,因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为戍卒。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遂至辕门请自效。奉命与突厥单骑比武决胜负,驰斩其一勇士,使突厥军不敢再战而退。每行军作战,身先士卒,善抚部下,将士乐为效力。因其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遭杨素嫉妒诬陷,被隋文帝冤杀。

史万岁在隋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开皇三年(583年),隋朝秦州总管窦荣定奉命进攻突厥。在窦荣定率军与突厥军对阵之时,史万岁一马当先站于阵前,史万岁单骑出战,仅几个回合,史万岁就砍下了敌将的脑袋。突厥首领畏惧,立即引军逃去。因战突厥有功,窦荣定表奏朝廷,称赞史万岁对隋朝政权的忠诚和作战之勇敢。

开皇十年(590年),江南的高智慧等人起兵作乱。朝廷命内史令杨素平江南之乱,令史万岁为行军总管。史万岁领命之后,一路逾岭翻山跨海过江,前后经战数百次,攻陷溪洞无数,转战千余里,毙敌不可胜数,其间有三个多月没有史万岁的消息,人们都以为史万岁已全军覆灭。其实是由于山高水险,道路不通,无法回音。史万岁获胜之后,砍下许多竹筒,将书信置于其中,投入水中任其漂流,这些书信终于传到了杨素手中。平定江南的战斗胜利之后,杨素上书表奏史万岁之功,杨坚甚喜,赐其家钱十万,晋升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

开皇十七年(597年),南宁州(今云南境内)部族首领起兵反隋,杀隋官吏,气焰嚣张。朝廷立即命史万岁前往征讨。史万岁率军一路跨溪越涧,吃尽甘苦,不远万里来到南宁州。克服了水土不服、疾病群起的困难,一路进剿七州。行数百里,见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所立功碑。碑的背面刻字日:“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令士卒推倒石碑,大举向前进攻。史万岁深入敌境,兵锋锐利,所到之处无城不摧,先后消灭叛族军队三十余部。叛族首领知难胜史万岁,提出投降,归顺隋朝。

史万岁对敌人凶狠,对自己的士卒却爱惜备至。他带兵作战重在提高将士素质,而不重于行伍形式。行军作战,常不治营伍,士卒各随其安,宿营不设警备,因敌惧怕他而不敢轻易袭扰。在与敌人交战时,史万岁常常不讲形式,怎样能打赢就怎样打。因而,带兵数十年,深得部卒敬佩。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传说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铁鞭,骑乌骓马,据西游记一书,尉迟恭与秦琼因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龙王鬼魂之犯,成为两位道教传统门神,尉迟恭年少时曾为铁匠,后世铁匠常奉之为职业守护神。

尉迟敬德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但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还请高祖下令,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内外遂定,可谓力挽狂澜。尉迟敬德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敬德,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在性格上,尉迟敬德纯朴忠厚,自归李世民之后,从无二心,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拒绝娶公主一事上,更显示出高贵的品质。正因如此,后人才将他做为门神,画图流传至今。虽说居功自负是尉迟敬德的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了他的的纯朴,做事毫无心机。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尉迟敬德名列其中,位于第七名。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唐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尉迟敬德亦位列其中。

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他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

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病逝,年六十四。追赠幽州都督,谥号“献”。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名将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他擅长草书、隶书。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今已佚。

裴行俭任西域都护时,西域各国大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他始创了长名姓历榜,并引铨注等铨选之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制度。

上元三年(676年),裴行俭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 。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并以反间计逼阿史那伏念等来降,尽平东突厥残部。

裴行俭善于鉴别人才,其在军中所提拔的副将,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聅、王方翼、蚕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大都成为当世名将。

张仁亶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张仁愿原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极大的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国力。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张仁愿筑受降城时,没有设置壅门、曲敌、战格等守备设施。曾有人问道:“边城没有防守设备,行吗?”张仁愿说:“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敌人打到这里,应当全力出战抗击,敢回头望城的人都该斩杀,何必设置守备,养成退守的习惯呢!”后来,常元楷接任朔方军总管,开始修建壅门,议论之人更推重张仁愿而轻视常元楷。

郭元振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本贯太原阳曲,唐朝名将、宰相。

郭元振出身进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

唐睿宗继位后,郭元振入朝,历任太仆卿、吏部尚书,又加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爵馆陶县男。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再次拜相,并辅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兼任御史大夫,进封代国公。不久,唐玄宗在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抑郁病逝。

郭元振守边多年,无显赫武功,以建设、安抚见长,故能“克致隆平”,“安远定边”。他“武纬文经”,以诚信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因而深得他们的爱戴,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了。此等边将,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代军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

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贞元三年(787年),李晟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

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李晟性疾恶,临下明,善知部下之长;敢犯言直谏,尽大臣之节;治军严明,赏罚必信。在作战指挥上,不畏强敌,善激励士气,团结友军,谋定后战,身先士卒,临敌应变,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并用,因而能克复长安,立不世之功。史书称他“器伟雄才”,“长于应变”,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789年(贞元五年),唐德宗命人将李晟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晟亦位列其中。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