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兴城之宁远古城

兴城古城,史称宁远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城墙、四座城门、钟鼓楼、牌坊、文庙)、国家4A级景区。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秦统一中国后,属辽西郡,隋属柳城郡、柳城县,唐属柳城、来远两县分辖。兴城之名源于辽代,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年)迁兴州民至桃花岛(今觉华岛)筑城设县,称兴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驻守这里的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为防御北方蒙古兀良哈部对明军的袭扰,呈请由曹庄驿(今曹庄镇)至汤池(今温泉街道)间督造了这座城池,名为宁远。当时所筑之宁远城,周围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建有四座城门: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第二年又增筑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建有四座城门: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座城门分别设有城楼,四角设台,城廓之间为护城河,河深一丈五尺。

古城瓮城

随着这座城池的修建,这个地方在军事上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辽西走廊通道拓展于辽金,完善于明清。宁远古城是这条通道上的一个军事重镇,是明朝宁锦防线上最坚固的一座城。它居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使山海关有了可靠的屏障,锦州有了坚强的后盾。它同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小凌河、右屯等地的大小城堡,构成了明朝关外的防御体系,宁远和锦州二城是这一防御体系的核心。明朝的军队与女真族的后金军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激战。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十万大军轻取辽西诸城,但要想进攻京城就必先攻下宁远。当时宁远守将袁崇焕率领不足二万守军与后金军展开激战,用红夷大炮重创后金军,努尔哈赤身负重伤,引兵而退,于同年八月死去。这就是载入史册的“宁远大捷”。

古城和红衣大炮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为了给父亲报仇,亲率大军进逼宁远,袁崇焕指挥有方,后金军再次大败而逃,史称“宁锦大捷”。清太宗久攻宁远不下,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大安口,越过长城,进逼北京,并用反间计使袁崇焕蒙冤而死。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又两次攻打宁远,守将金国凤率众死守,后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团练宁远兵马,至此后,除宁远城下,明山海关外的要地失守殆尽,宁远城成为明朝在辽东的最后屏障。

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古城也遭受了战火的摧残,外墙被毁,如今能看到的宁远古城,只是原来的内城。经历代维修基本保留了原貌。

祖氏石坊

兴城古城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始建,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兴城古城城呈正方形,周长3274米,城墙高8.8米,城墙基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石块,中间夹夯黄土(城墙高8.5至9.6米,底宽5.77米,顶宽4.3至4.6米)。城的四角均有角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东南角台建有魁星楼一座。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门,门外有半圆形瓮城。门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有坡形砖砌登城马道。东南西北十字大街相交于古城中心。南街中段有两座气势雄伟,巧夺天工的石牌坊。文庙座落在古城内东南隅,西北隅有城隍庙一座。钟鼓楼位于古城中心,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

古城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