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員工紛紛離職怎麼辦?阿里的輪崗制瞭解一下!

朋友公司最近遇到一些問題,來找我聊聊,他們是一家有80名員工的互聯網公司,公司規模不大,本身就不如大公司吸引人才,工資待遇又沒有太強的競爭力,招到優秀人才已經很不容易了,最近老員工還接二連三的出現離職。想了解如何能夠留住老員工。

互聯網企業的員工離職率是比較高的,一方面是競爭對手相互挖人比較厲害,員工的企業在崗時間時長下降明顯,居一個招聘平臺的調研報告發現,70後的平均在崗時長是36個月,到了80後縮短到24個月,而90後的平均時長僅有18個月,喜新厭舊成了新人類的常態,幹得不爽就炒老闆的魷魚。

員工的激勵和保留是一個企業管理的難題,也成了培訓和諮詢的一門好生意。今天想從阿里的案例給大家一個新的視角來解決這個問題。

員工什麼時候會離職

以前在阿里做幸福指數項目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有三個離職率的高峰期:3-6個月2年左右7年左右。對比了其他的員工滿意度調研數據,有類似的現象,經過調研分析,主要是三種原因。

13-6個月

主要是新人不適應一個企業,磨合期沒有過導致的離職。如何能讓新人在融入公司的時候有更多的潤滑呢。阿里有幾個比較好的措施:

2.師傅帶徒弟,每一個加入的新人都會在部門內配一個師兄,在生活和工作適應上給予一對一的溝通和幫助,包括團隊文化、流程的介紹,公司內及周邊生活的嚮導等。

3.員工興趣派,阿里有很多的興趣小組,內部稱為阿里十派,新員工可以結合興趣加入不同的小組,新老交流,既有興趣,又有文化和業務,這種方式可以潛移默化的建立一種溝通關係,有助於新人融入。

半年是一個適應的過程。開始的前三個月是蜜月期,看著什麼都覺得新鮮。呆了半年,有些對公司文化不適應的員工就會開始覺得公司這個制度不合適,那個地方也不太好,滿意度和幸福感會下降。

22年左右

兩年是怠倦期,第一年業務處在一個磨合和熟悉的過程,做了兩年熟練了,這個時候如果員工的工作沒有新的內容,或者他的職位沒有晉升,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倦怠。

37年左右

七八年更是這樣,不僅僅是工作內容和職位的晉升,連這家公司他都有點倦怠了,會迫切的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阿里的輪崗制

很多公司都面臨老員工激勵的問題,這是一個疑難雜症。其實老員工試著讓他們做新業務,給他換一個環境,他可能就重新被激發了。

阿里有一個制度叫“輪崗制”可能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這個制度把一些員工調到一個完全陌生的新鮮崗位。不僅僅是管理者,員工也都是經常輪崗的,這跟阿里的文化和業務的發展也有很大的關係。一是可以主動輪崗,根據你的興趣和愛好,你可以到適合的地方,另外被動也可能會被調崗。

比如說你原來可能是在淘寶,發展一段時間,支付寶的這塊業務很缺人,就可能把你調到支付寶去了。阿里內部也有一個規則,就是在本崗位滿兩年,你就可以向上級主管提出轉崗申請,經過對方業務團隊及HR的面試,通過了經過一個交接期就可以轉崗。如果在本崗位滿五年不需要提出申請,只要有合適的崗位就可以直接跟對方的業務leader和HR溝通。如果合適就可以告知現有的主管,並辦理轉崗手續。

比如說有個員工在B2B的業務上幹了2年,淘寶有一個新業務,對這個項目或業務很有興趣,過往的經驗又可以遷移過來,新的崗位又有新鮮感,他又就可以在裡面重新煥發生機。

案例1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童文紅,最早是公司的前臺,後來到了行政崗位,然後行政的崗位做了一段時間,轉崗做了HR,阿里巴巴開始建自己的園區,她就成了職業部的負責人,再後來菜鳥做物流供應鏈,建倉儲中心,又被調到菜鳥。

阿里規模做大了以後要建自己的大樓,蓋樓這麼大的事兒總得有個人負責吧,但是公司裡也沒有人做過蓋樓這樣的事兒,選來選去發現童文紅是不是可以(做行政的時候跟過裝修),就找到了她

“我們要建大樓了,你來負責這個項目怎麼樣?”她說我沒建過。

“沒關係的,跟你做裝修差不多。你可以鍛鍊一下,大家都沒建過。”

然後她就幹了。建大樓肯定是件不容易的事兒,除了監督工程、裝修,還有怎樣確保樓的文化、味道跟企業相符這些容易被忽視的事兒。後來菜鳥搞物流,又找到她:建倉庫嘛,大家都沒幹過,你經驗最多,至少還建過大樓,建過園區。

然後她就開始做菜鳥了。對她來說,其實每次都是一個磨練的過程。

案例2

還有一種,更有意思。曾有一名員工,他原是浙大的計算機博士,到了阿里以後一直把他作為典型案例,讓他到各個大學去做招聘宣講,講他在阿里怎麼落地怎麼發展。後來發現他還真的吸引來不少人才,招聘團隊就說:你別做技術了,轉崗做招聘吧!然後他真的轉崗到招聘團隊做HR了。

做了一段時間招聘後呢,老闆覺得他蠻懂技術的,就讓他去做了技術團隊的政委。又做了一段時間,發現這位服務意識不錯,對人也比較敏感。正好客服團隊說缺一個leader,就問他,要不過去帶客服,然後這名員工從做技術的,最後變成了帶客服的。

還有很多蠻有意思的轉崗例子,不一一舉例了,我覺得轉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制,在人的層面上他能解決的這幾個問題:

一.解決了職業的倦怠期的問題,就會讓員工在這裡留的時間更長。

二.他可以讓文化得到傳承。雖然開了一個新的業務,但是有很多人都是原來的業務裡面的老的人,他的業務他的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

三.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培養人才的方式

四.輪崗機制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大規模人事調動帶來的不安定感。

輪崗制適用範圍

其實越小的團隊,輪崗的制度越容易實現(除非真正專業強相關的崗位)。我身邊有個朋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個十幾人的小團隊,幾乎公司每次有業務上的調整,她都會調一次崗,公司怎麼跑她就怎麼跑。

不過能否讓輪崗發揮作用、達成預期目的,關鍵還在於輪崗人員。在這裡要防止彼得原理現象產生,不要把技術人才強行往管理人才方向培養。輪崗一定是雙向選擇,即是企業願意培養他,而他又願意向全面發展努力,不能上層單方指定。

我們知道要做好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意志意願似乎更重要。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是註定做不好,或達不到理想狀態的。

通過輪崗,重新激發一個人的意願,鍛鍊一個人的能力,讓人才換髮生機,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