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修真小说火到国外了?看看古人究竟是怎么修仙的

我来报道一则旧闻:中国的修真/仙侠网文在国外火了。

这个搬运中国网文的纯文字网站wuxiaworld.com,日均浏览量达4,363,957,世界排名1015位,早已远远超过它的母体——起点中文网。

(2017年8月5日数据)

网站用户分布世界各地,其中以美国网友居多,占总访问人数的28.9%。其次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巴西……

男性读者多于女性,这大概是因为目前投放在wuxiaworld.com上的多是男性视角的爽文。

当然了,女粉丝也不是完全没有。看这个叫Tinalynge的妹子,竟然能用英文创作中式修真小说。她的代表作《蓝凤凰》(Blue Phoenix)系列已连出六部,连主角的名字都是用的汉语拼音(Hui Yue)。

请感受一下这些封面↓

遥想当年日本动漫为打开国际市场而将作品中的角色画成金发蓝眼睛,现在美国的插画师却得琢磨怎么才能描绘出黄种人帅哥的翩翩风度……这一波东方文化的逆袭不能不让人拊掌啊。

修真/仙侠小说当然算不上是严肃文学,但其作者却是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才有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那么修真、仙侠作者们的奇思妙想具体来自何处?谈中国的修真小说,又该从哪里谈起呢?

修真源流

长生不老,志怪小说和凡人求仙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殷商重巫,巫即能通鬼神之人。周人立尸,将孙子当做已死的祖父祭拜①。秦汉之后,立尸之风渐无,而神仙方术大盛。魏晋时佛道争先,双方都为赢得信众而不断夸大自己的神通,如此更助长了夸诞迷信之风——这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数量之多便可见一斑。

那时的志怪小说跟如今的修真小说有很大区别。如《搜神记》、《玄中记》、《幽明录》等,都只是篇幅短小的故事集合,本身不成系统;有的采自地方传说,有的反映民间信仰,有的脱胎于老庄,有的改写自佛经,有的则是蕴含了阴阳数术的理论,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人们不但乐听这样的奇闻,更对当中异人成仙的经历颇多向往。

图片来自网络

曹子建诗曰:“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松子”即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搜神记》称其服食冰玉散,《列仙传》称其服食水玉,不管他吃的到底是啥,总之他的大名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率极高,且几乎成了求仙访道的代称。

曹植说他久被赤松子所骗,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成仙的可能性未必没有清醒的认识。然而魏晋炼丹、辟谷、导引、服食的风气甚盛,却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辟谷”,简单地说就是不食五谷。“导引”为伸展筋骨配合呼吸吐纳②。《军师联盟》中司马懿习之不倦的五禽戏,便是一种导引术。更多修炼方法且待后文列举。

佗语普曰:“……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三国志》)

修真=修道

但是道教≠道家

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所谓“道”的思想,其实源自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对自然(天、神、人、鬼)的基本认知,萌芽于尧舜禹三代敬天、事神的宗教仪式,充实于商汤至西周之间以宗教辅助政治的实践,与儒家分野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爆发。等到汉末、魏晋,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合流,才逐步形成了道教。与道家思想不同,道教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修炼达到白日升天、长生于世的目的。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魏书·释老志》)

东汉末年,道教已是宗派林立,其中张道陵创办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于两晋南北朝之际影响最为深广。如王羲之家族世奉五斗米道,其子王凝之任会稽內史时,自以为有鬼兵相助,逢孙恩造反而不设备,结果被反贼所杀。另一子王献之,曾试图以“上章首过”的方式疗愈疾病,也就是用奏章的格式自首、忏悔平生过错,希望得到神灵庇佑而使灾厄消于无形。然而王献之终究是英年早逝。

……而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隋书》)

修真的方式

画符、合气、炼丹、斩三尸、修身养性等

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后来发展为正一道,是道教

符箓派的代表。所谓符箓派,顾名思义,就是画符念咒。画符念咒有什么用呢?跟玄幻剧中演得差不多,无非是招徕鬼神,驱魔辟邪,消灾治病——让患者放弃医药针灸,唯饮符水,全靠安慰剂的作用使其自愈。

符箓并不是道教凭空创造的,首先有远古图腾、象形文字作为基础,其次它对流传已久的巫术必有所借鉴,另外据说还受到了印度婆罗门教咒语的影响,可算是本土文化与外来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合气,又称房中术或黄赤之术,指通过两性交合的方式进行修炼。房中术在道教产生之前便已存在,因颇符合道教阴阳相交的理念而被道士采用。根据《洞真黄书》、《上清黄书过度仪》的记载,合气实为一种复杂的宗教仪式,其程序是很有讲究的。

然而男女合气真的能达到双双成仙的目的吗?《抱朴子》云:“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也就是单行合气术并不足以使人成仙。不仅如此,合气还是一种容易被滥用的“养生”方式,因此难免受到儒士与佛教徒的攻击,于是它便渐渐从公开转移到了地下。北魏太武帝时期,寇谦之清整道教,废除男女合气术,天师道这才成为北魏的国教。

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魏书·释老志》)

再看丹鼎派。东汉火龙真人魏伯阳,融贯《周易》、老庄之学与神仙方术,写成《周易参同契》,为

丹鼎派构建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后人炼丹的必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丹鼎派又分为“外丹派”和“内丹派”。“外丹派”即真正烧炼丹药的派别。鲁迅提到的改进五石散配方的何晏,或可算作外丹派。据说何晏在长期服用五石散后形容枯槁、精神萎靡,可见此药毒性不小。不只何晏为五石散所害,其他因服食金银铅汞炼制的丹药中毒而死的修道士也是不计其数。

好在千百年前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金丹,如今已成了RPG游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如《西游记》里有九转还魂丹,《天龙八部》中有九转熊蛇丸。“九转”的意思,是药物炼制过程中经历了九次变化。转数越多,药效越好,故丹药以“九转”为贵。

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抱朴子》)

另,《仙剑奇侠传》中的赤雪流珠丹,在宋代道教典籍《云笈七籤》中便有记载。

图片来自网络

……药成,焕然晖赫,并作垂珠色丝之状,又似结网张罗之势,光彩鲜明,耀人目睛,见之者不觉心神惊骇,惟宜安心。(《云笈七籤》)

大概是因为服药中毒的前车之鉴太多的缘故,在早期“外丹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比较抽象的“内丹派”。“内丹派”将炼丹炉当成一种比喻,称铅汞应是象征着阴阳或精气,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凡砂和水银。

北宋时期的紫阳真人张伯端为内丹派代表。他在《悟真篇》中说:“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张伯端认为,“草木金银皆滓质”,形而下者非至药;只有认识到铅汞的抽象意义,以自身为炉鼎,修炼体内的精气,才能真的得道。

圣人恐泄天地之机,以真阴真阳取喻青龙白虎也,以两弦之气③取喻真铅真汞也。(翁葆光《紫阳真人注疏》)

斩三尸,又叫守庚申。道教认为人体内存在三种虫(其实是魂魄鬼神一类的东西),名曰青姑、白姑和血尸(一作血姑)。它们不仅使人生邪念、多欲望、意识昏乱、行为癫狂,还会趁庚申日上天打小报告,诉人罪过,使人遭到惩罚。所以道士需在庚申日彻夜不眠,避免三尸上天;若能斩尽三尸,则“修道可无扰累矣”。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太上感应篇》)

《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教徒服下三尸脑神丹后行为如鬼似妖,“三尸”的创意应该就是来自道教的三尸虫之说。

电视剧《笑傲江湖》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矛盾冲突激烈,但南朝也出现了以陶弘景为代表的调和道、佛的主张——梁武帝萧衍亦同时热衷于佛道两教——所谓“众法共通,无碍无滞”,修道与修佛的方式其实已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互相融会。

晚唐吕洞宾曾说:“慈悲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人命乎?”张伯端亦云:“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禅道合一的思想在北宋已是很不稀奇了。

兴起于南宋时期(金国)的全真道,讲究淡泊俗情、清心寡欲、敦品励行、济世利人,可以说是既怀菩萨心肠又兼有兢兢业业的儒家精神的典范。

行须缓步,语话低声,救济患难,接待往来,心量宽弘,慈爱柔和,济物利人,积功累行,依此行持,道不远矣。(《全真清规》)

全真道士丘处机曾对金世宗完颜雍说,只有戒除富贵骄淫才能接近仙道。等成吉思汗占据中国,丘处机又循循善诱,以忠孝仁义之说引导其敬天戒杀,从而保全了万千生灵的性命。

不管是服用丹药、画符念咒还是炼气养性,在仙侠、修真作品中都随处可见。至于佛道双修,不是有《诛仙》里的张小凡吗?

电视剧《青云志》截图

修真≠仙侠

仙侠小说和修真小说还是有区别的。所谓仙侠,既是仙,又是侠。“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逍遥放志如酒剑仙,并不是只顾自己寻求延年升仙之道,而是以斩妖除魔为己任。而被归为“修真”一类的小说,则没有侠义精神的束缚。这类小说的主人公通常道德感相对薄弱,甚至可能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他们不必对爱情忠贞,对仇敌的报复手段更可以毫无底线——你伤我自尊,等我功成名就必灭你全家。

原本觉得心智健全的人偶尔看爽文解闷无伤大雅,通俗文学也不必承担起匡正读者三观的重任,但有时瞄一眼网上舆论,不难发现那种主张以暴易暴、将个人喜恶置于是非公理之上的倾向已经普遍到了超出想象的地步。固然是社会上的戾气促成了这类作品的流行,但过度快意恩仇的网络文学,是否也对越来越暴躁的社会氛围负有责任呢?

“夫世之人,不明道德性命之妙,惟饕利禄,日恣嗔痴,汩没爱河,漂流欲海,是非、人我交战胸中,喜怒哀乐互残躯体,是致尸魔,促其气寿。”(翁葆光)

清心寡欲自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喊打喊杀,肯定是与虚静淡泊的老庄之旨背道而驰的吧。

①立尸: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礼记》)”

②导引:又作“道引”。《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③两弦:比喻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