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法安立的次第对修行有何实际意义?

五位法安立的次第

文:心愚法师

正文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如是次第”是什么次第?

百法中的这“五位法”为什么按照这样的次第来分列?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藕益大师的《百法明门论直解》中解释说,“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惟心而无实我实法也。心法,于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不相应行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心所、色也。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四有为法不一不异也。”

藕益大师的这段话揭示了“五位”为什么按照这样的次第来安立,因为心法是一切有为法生起的所依,在一切法中最为殊胜,所以“五位”首列心法;而心所有法是系属于心法且与心法恒常相应的,不能离开心法而独存,故列为第二位;色法则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的影像,无有实体,不能离开心法和心所有法而独立存在,所以列为第三位;心不相应行法,则是依于前三者而假名安立的概念法,也不能够离开前三者而独立存在,所以要列在第四位;最后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凡夫无法现量认知的,必须依前面四种有为法才能显示,所以列在最后第五位。

总括而言,“五位百法”之所以按照这样的次第安立,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诸法生起的过程,诸法生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缘起理论的描述,或者换个角度说,也是为我们确立了一个认知诸法的次第。

安立“如是次第”的意趣何在呢?

黄忏华在《佛学概论》中说,“佛典区分万有,有二次第:一法相生起之次第,二唯识转变之次第。法相生起之次第者,能缘(攀缘对象)心心所,必托所缘色境,方乃得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有色法然后心法生焉,故先色而后心。唯识转变之次第者,一切万法,皆从心识转变而生,非离心识别有自体。有心然后有色,故先心而后色。俱舍等小乘论,初举色法,次举心法等者,依法相生起之次第。百法等大乘论,初举心心所,次举色法等者,依唯识转变之次第。”

在这里,黄忏华将大小乘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归纳成两种次第:一是法相生起之次第,认为外境是实有的,心法依色法而生,所以先有色法而后有心法,这是小乘的世界观;二是唯识转变之次第,认为外境是没有自体的,诸法皆是从心识转变而生,色法也是心法所变现的,所以先有心法而后有色法,这是大乘的世界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安立“五位法”的重要意趣之一,便是显示了诸法生起的次第,这是佛教世界观中的关键问题。佛法的全体约而言之无外乎“教、理、行、证”四门,而唯识学则常以“境、行、果”三相来统摄一切教法,这里所说的“境”,其核心内容便是如前所说的“诸法生起的次第”,可见对佛教世界观的正确认知是修行证果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无为法是前四者所显示的呢?

“如是次第”对于修行而言有何实际意义?

通过分析“五位法”安立的意趣,可以简单了解唯识学的“境”和“果”,也即是修行者所需要了知的诸法生起次第和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有人可能仍然会怀疑,“五位百法”的安立对于具体的修行有没有帮助呢?

台湾学者于凌波说,“自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创立瑜伽行学派,建立法相唯识学以来,印度的亲胜、护法等十大论师,中国的玄奘、窥基等历代祖师,阐述弘扬,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我们读了法相唯识经论,增长知识,而是要我们力行实践——要我们明唯识相,知唯识性,解唯识位,修唯识行。”

众所周知,唯识学在印度被称为“瑜伽行学”,如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而在这大乘佛法两大体系之中,瑜伽行学在具体的修行实践上更显其殊胜,故称“瑜伽行”。但在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缘,唯识学却被视为“有教无行”的义理之学,甚至被看做修行的障碍,实在不能不令人惋惜。

那么唯识学的义理到底如何落实为修行呢?唯识修行有两个层次:一是认识境空,了知境界乃内心迷惑的显现,并非独立于心而存在。二是认识心空,不但境界是空,心亦了不可得。正如《辩中边论》中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这可以说是唯识修行的一个总纲,也就是先通过体悟“唯识无境”来破除世俗人认为外境实有的执着,再进一步体悟“境无识亦无”来破除对识的执着,最终契入圣者的真实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位百法”中的“心法”便是“唯识”之“识”,尤指第八识阿赖耶识,而依此而存的其他有为法则是“境”,此“识”为能缘,“境”则为所缘,当此“识”、“境”能所俱泯之后,便可契入真如无为的圣者境界了。

再具体一点,唯识的修行有五重唯识观,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遣虚存实”观。如应缘法师在《遣虚存实的唯识观》所说:“唯识宗所依的教典有六经十一论,在这些经论中所说的悟入唯识性相的方法很多,窥基大师根据诸经论中散说的唯识观行,综集贯摄而创述为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和遣相证性的五重唯识观。第一重遣虚存实是总观,贯通一切的观行位,如基大师在《唯识章》里说:“此最初门所观察唯识,于一切位思量修证。”所以修习唯识观的人,只修这遣虚存实观,就可以悟入唯识性而了幻相依他。

这“遣虚存实观”在“五位百法”中来说,首先可遣的是心不相应行法,因为心不相应行法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差别所安立的名言概念,从凡夫意义上而言即是假名安立,都是无实体的;其次可遣的是色法,因为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法虚妄分别所显的影像,是“情有理无”的,从究竟意义上而言也无实体可得;再次则可遣心所法,因为心所法系属于心,只是心理活动现象,刹那生灭,也无实体,故相对心王而言,也是“虚”的;最后可遣的则是心法,心法的根本在于第八阿赖耶识,因为前七识皆依阿赖耶识而立,阿赖耶识又名一切种子识,种子则是由现行熏习而成,而当前面构成现行的诸法被遣除殆尽的同时,阿赖耶识也便失去“种现相熏”的依托而被遣除了。

至此,所有的有为法皆被遣除,最终显现的便是真如无为的诸法实相。这便是“五位百法”在遣虚存实观中的次第,也是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