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明星——祥符调代表名家阎立品与她的“女儿”们

豫剧“ 阎派”艺术创始人阎立品,以“ 闺门旦”闻名遐迩,誉满剧坛。早在5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赞扬她:“ 音色美,唱腔纯,扮相秀美,表演深刻含蓄,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破例收为入室弟子,并赠送她珍贵礼物—点翠凤冠。

阎立品在梅大师的精心点拨下,谨遵师训,主攻闺门旦,逐渐形成了“ 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为豫剧闺门旦的表演艺术,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阎立品说:她的生命在舞台上,她一生奉献给了豫剧艺术事业。她的代表作《 秦雪梅》、《 蝴蝶杯》、《 西厢记》、《 碧玉簪》、《 盘夫索夫》等,都成为家喻户晓,久演不衰的剧目。她一生塑造了无数个精美绝伦的舞台艺术形象,如纯真秀雅、善良机智的胡凤莲;贞洁深沉、哀婉泣血的秦雪梅;沉郁柔顺、凄凄楚楚的李秀英;还有那娴静典雅,袅袅婷婷的崔莺莺。

冰清玉洁、品高青云的阎立品,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她用心血和生命浇铸出了“ 阎立品”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她用一生写好了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大写“ 人”字。

有句俗话:“ 大树底下苗不长”。可阎立品不是这样,阎立品这棵艺术大树,不但不遮阳光,而且还会排污制氧,把阳光雨露都输给了徒弟。她既是恩师,又是慈母,舞台上她是千娇百媚的闺阁少女,舞台下她是个白发苍苍的慈祥妈妈。对她的弟子们她是手举着、肩扛着、头顶着,充分发挥人梯精神。她甘当烛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为了豫剧事业的发展,阎立品高瞻远瞩,敢为天下先,她对弟子们大胆提出:艺术上能超师,方是继承人。她言辞恳切的对弟子们说:“ 豫剧五大流派的形成,是我们这一代从先辈师父学习继承下来,经过吸收融化而创作发展,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继承传统,不是食古不化,继承是为了发展,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要勇于创新,发展自己的个性。戏曲艺术,只有超师胜师,才能发展,应该后来居上,一代更比一代强”。

为了培养弟子快速成长,为了阎派艺术的发展,实现她让弟子超师的愿望,年届古稀的阎立品到处筹措资金,毅然组建了“ 河南省立品剧社”,把阎派弟子召集麾下,带在身边。阎立品对她的弟子,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恨不得她们很快长成参天大树。剧团每次写“ 戏报”时,阎立品总要郑重交代:“ 不要多宣传我,要多宣传我的学生”。又说:“ 学生的名字要写得大点,要写在海报的前边”。

每逢阎立品登台演出时,她都亲自交代把中间的好座位留给学生,一是观摩学习,二是给老师“ 挑毛病”提意见,学生看完戏后,如果说不出个一、二、三,她会立马生气。她的弟子演出时,她总是坐在台下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观看,戏后,她给学生“ 挑毛病”,又说又比试,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颦一笑,她都要一丝不苟的指出,这种诲人不倦、认真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叹服。

阎立品教育学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演员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常人不能忍的气,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她常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每天晨曦初露,她第一个先起床,再一个一个把学生喊起来,亲自带领大伙喊嗓、踢腿、压腿、跑圆场,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一年多的时间,她的学生,每人的彩鞋跑烂好几双。

在她带团演出之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不辞辛劳,夜以继日,给她的学生重排《秦雪梅》、《 盘夫索夫》、《西厢记》等阎派的代表剧目。每出戏她都严肃认真的排练,细排细抠,一丝不苟,经常排到深更半夜,可她从不说累,排完戏,她亲自下厨房擀面叶、煮绿豆汤、慰劳她的徒弟们,她的徒弟捧着热腾腾的饭菜,感动得满眼泪花。弟子们说:“ 我们有这样的好老师,好妈妈,真是幸运呀! 只有刻苦学艺来回报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