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是真的吗?500余件文物为你揭秘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印面阳文九叠篆书“永昌大元帅印”,印背左侧阴刻楷书“癸未年仲冬吉日造”,右侧阴刻楷书印名。印背上装饰虎形钮。该印是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核心文物,对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

500余件文物揭秘“江口沉银”

焦俞萍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兵败四川,在彭山江口河段,遭遇明朝参将杨展袭击,船只被焚,大量财物沉于江底。这首古老歌谣便是四川当地流传甚广的关于张献忠沉银的民谣。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发掘,令民众口中的传说得到证实,数万件出水文物也让人们无比期待,一睹真容。

6月26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出各类发掘文物500余件,包括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大西政权的金册、“西王赏功”钱、明代地方藩王的金宝、金册和银册等,全方位地展示出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成果,为观众拨开迷雾,看到3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册封金册

珍贵文物还原大西政权与明代社会风貌

江口古战场遗址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发现文物42000余件。这些文物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

“西王赏功”钱

此次展出的多枚“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以及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等,都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西王赏功”钱铸造于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有金、银、铜三种材质,面文楷书“西王赏功”四字,是用于奖励有功部将的钱形奖章,并非流通货币。在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之前,“西王赏功”钱存世量极少,且真假难辨,为古泉名珍之一。册封后宫的两件金册,是大西政权建立后宫制度的物证,极其珍贵。灌县“粗粮”五十两银锭、眉州“大粗粮”五十两银锭等刻字银锭是研究大西政权银税制度,以及张献忠在四川活动范围的实物证据。

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银锭内底錾刻铭文“征完万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银壹佰两正,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日武冈州知州应楠史何添继银匠王文青。”都水司属工部管辖,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桥梁等事物。武冈州即今湖南省武冈县。明代存世银锭多为五十两形制,一百两官银极为罕见。)

清人彭遵泗编著的《蜀碧·杨展传》中有关于江口之战的记载:“展起兵逆之,战于彭山,分左右翼冲拒,而别遣小舸载火器以攻贼舟。”其中提到的“火器”等相关兵器在本次展览中也得以展出,不但有铁刀、铁枪、铁剑、箭镞等冷兵器,还有三眼火铳,这些兵器是明代军事状况的反映,也是确认江口古战场遗址的有力证据。

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了大批反映明代封藩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文物,如册封蜀王金宝、册封亲王妃金册、明代税银、众多精美的金银饰品等,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展览展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近150枚银锭,反映出明代白银的货币化。其中刻有时间、地点、用项、官员名及银匠名的明代税银,税种包括“粮银”“饷银”“轻赍银”“义助银”“禄银”“税契银”“行税银”等类,地域涉及河南、湖广、四川、江西、广西、广东诸省,不但是明代中晚期征税制度的反映,也是张献忠主要行军路线的佐证。

此外,2014年江口古战场遗址曾发生特大盗掘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机关历时两年时间,在2016年破获追缴各类文物千余件。展厅也展出了多件追缴文物,包括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这三件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明天启元年(1621年)(金锭内錾刻铭文“长沙府天启元年分岁供王府足金五十两正吏杨旭匠赵”。这是长沙府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为已知明代金锭中最大锭形,存世稀少。1643年8月,张献忠攻克长沙,可能是从吉王府中得到。)

一次考古发掘与科技手段结合的积极实践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介绍,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积累了经验。针对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复杂情况,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了围堰考古发掘的全新模式,并在发掘过程中创新了管理思路,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潜水式水下考古发掘的新方法。在考古发掘中,还运用了大量科技手段。例如,RTK技术可以对每件出水文物进行定位记录,溯源每件文物在出水前的原始状态,建立针对遗址发掘的专门考古数据平台;对发掘区域和出水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高精度纹理信息;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了解河床结构,探索文物密集区域与遗址准确范围等。

展览现场展示了在遗址探测和遗址测绘中使用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和智能化测绘无人机,还原了这次高难度考古的挑战与创新,也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考古与科技的协同合作。展厅还搭建了展开面积达50多平方米的四面沉浸式投影区域,让观众如同置身考古发掘现场,直观了解发掘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中了解考古工作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