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北京的那些特色美食,一定記得要去吃!

炒肝

炒肝是老北京傳統特色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析而不殊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很多小餐館早餐都有提供炒肝。但要說最有名的僅有2家“北姚記,南天興”,“北姚記”指的就是有幾十年歷史的鼓樓姚記炒肝。鼓樓姚記炒肝還經營包子,炸灌腸,豌豆黃,炸咯吱,滷煮等老北京小吃。美國副總統拜登也曾來此用餐。

炒肝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但吃炒肝早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了。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衚衕的會仙居發明不勾芡方法制做炒肝,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制者。名為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

羊蠍子

羊蠍子就是帶裡脊肉和脊髓的完整的羊脊椎骨,因其形跟蠍子相似,故而俗稱羊蠍子。羊蠍子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富含鈣質。易於吸收,有滋陰補腎,美顏壯陽功效。常用來做清湯火鍋,味道鮮美。

羊蠍子有“補鈣之王”的美譽。羊蠍子經過長時間的燜,有利於促進鈣的吸收,達到補鈣的功效。故老年食之能緩解骨質疏鬆;中年食之,能養顏美容;少年食之,能健腦增高,並對患有慢性結腸炎、胃炎、氣管炎等症狀有明顯的療效。對工作、學習疲勞困倦,可起到加油充電的作用,堪稱老少皆宜,四季均享的上乘美味佳餚。

北京烤鴨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相傳,烤鴨之美,是源於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遊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遊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一鳴驚人。因而,作為優質品種的北京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宮廷裡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淨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據說,隨著明成祖(即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衚衕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里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而“金陵片皮鴨”只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几個大城市的菜單上才能見到。

老北京涮肉

老北京涮羊肉,正宗老北京火鍋的風味,傳承老北京涮羊肉的特點,採用銅鍋炭火,羊肉講究肉質細且無羶味,鮮嫩無比,其他食材新鮮。

經濟實惠,味道獨特,細緻周到的服務,為每一位顧客奉獻出純正的傳統火鍋。

豆汁兒

豆汁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豆汁 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

有人說,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實喜歡喝豆汁的並不侷限於民族,也不拘貧富。舊時,有穿戴體統者,如果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就會被人恥笑,但在攤上喝豆汁則不足為恥。賣豆汁的照例是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上,就地熬熟。前邊設個長條案,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一個放辣鹹菜;一個放蘿蔔乾;一個放芝麻醬燒餅、“馬蹄”(此係另一種形式的燒餅,狀如馬蹄,故名。有椒鹽馬蹄、兩層皮的水馬蹄之分);一個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鋪著雪白桌布,掛著藍布圍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記豆汁”字樣。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遊人喊道:“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裡邊有座兒哪!”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

北京以及承德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豆汁是用製造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做成的北京的風味小吃。生豆汁兒是水發綠豆加水研磨後,通過酸漿法令懸濁液的黏度適度增加,使顆粒細小的澱粉浮在上層,取之進行澱粉的分離(便於增加澱粉的出粉量);中間的液就是生豆汁。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

艾窩窩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於笑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艾窩窩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於笑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艾窩窩是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曾有詩云“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它的特點就是色澤潔白如霜,質地細膩柔韌,餡心鬆散甜香。同樣切糕也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特別是到了年節,切糕一定是老百姓必吃的食物,主要是為了取個吉利,因為切糕有“年年高”之意。

豌豆黃

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

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麵、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麵,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麵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為最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驢打滾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

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豆麵糕以黃豆麵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麵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麵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爆肚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衚衕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有羊爆肚和牛爆肚,

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名流無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鮮,不油不膩,據說還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喝完酒,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確實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喜歡吃爆肚,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北京人講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滷煮

滷煮在北京是一道著名的的地方傳統小吃,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知道滷煮火燒的。

滷煮火燒在北京最著名的是“小腸陳”,這道已有百餘年曆史、被認為只有窮人才會吃的小吃卻起源於宮廷。

清宮廷中有一道名為“蘇造肉”的菜餚。愛新覺羅·溥傑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宮廷》中介紹,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製出一道肉菜供膳。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節氣不同,用不同的數量配製。這種配製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稱“蘇造肉”了。後來傳入民間,加入用麵粉烙成的火燒同煮,便成為大眾化的風味小吃了。

出售“蘇造肉”的小販清晨在東華門外設攤,專為進入昇平署的官員做早點。民國之後,什剎海一帶的飯館和東安市場的景泉居出售“蘇造肉”最有名氣。《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蘇造肉”的詠詩一首:“蘇造肥鮮飽志饞,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並注說:“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

那麼“蘇造肉”又是怎麼演變成滷煮火燒的呢?“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當時就是售賣“蘇造肉”的。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

燉吊子

燉吊子為滿漢傳統小吃。它以豬腸為主,加豬心、豬肚、豬肺等,獨不加豬肝,以燉的方法制熟。菜品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以及煙酸等。

麵茶

麵茶是一種老北京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天津、山西晉中、太原等地,也流行一種麵茶。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

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

炸灌腸

灌腸是一種老北京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屬於京菜系。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但人們出於健康的考慮已經很少用豬大腸油來炸灌腸。炸灌腸的時候須先將成型的灌腸切片,在餅鐺中炸至兩面冒泡變脆,即取出澆上拌好的鹽水蒜汁趁燙吃。

早在明朝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清光緒年間福興居的灌腸在京城小有名氣,福興居的掌櫃被稱為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慈禧所喜。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製進澱粉、碎肉製成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而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製成型的一個長長的澱粉腸。

炒紅果

炒紅果是老北京的傳統小吃。看起來晶瑩剔透,吃起來更是酸酸甜甜,是很地道的北京美味。主要成分是山楂,富含多種高營養成份。本品配料以蜂蜜、白糖為主;含有人體多種必需的營養元素。屬食療型休閒食品。並對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具有一定療效;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具有開胃、軟化血管等功效。

老北京炸醬麵

老北京炸醬麵,一道傳統的中式麵食,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流行於北京 、河北,天津等地。成品的老北京炸醬麵具有增強抵抗力、降糖降脂等功效,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老北京炙子烤肉

:老北京烤肉最早起源於塞外的遊牧民族,他們用獵刀將肉切成大塊再用蔥、姜、料汁喂好,點燃馬糞烤至半熟就可以吃了,方法及其簡單。隨著社會的進步,烤肉工藝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老百姓用鐵條釘成圓鐵板,叫做炙子,下面用果木或松木取火,將牛肉或羊肉切成薄片煨好味後,放在炙子上用長筷翻烤,不一會滿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著氣氛就能使人胃口大增。

芸豆卷

芸豆卷是北京地區特色傳統名點,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傳說是慈禧太后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嚐,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御膳房專門製作,芸豆捲成了慈禧的御前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