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莎士比亚去旅行

随着莎翁去旅行,让我们首先来到莎士比亚的故乡--埃文河上斯特拉特福德,站在桥上抬头你会看到哈姆雷特的塑像,低头你会看到两只正在专心致志交配的天鹅,它们不为人类的注视而分神,也不被思考丹麦王子的疑问所困扰,"To be or not to be"在它们那里从来不叫一个问题,困了就睡觉,饿了就抓鱼,哪来那么多废话?用俗世之欢释放生命之痛,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人生观。

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尽管有三、四十份官方文件六十多本当时的书中提到过他的名字,但是确凿无疑的记载并不多。最没有争议的就是他出生受洗的日子和去世的日子,因为这些记录由教会掌管,可信度最高。他在1564年4月26日接受洗礼,他的生日是有可能是4月21-23日的任何一天,但人们更希望是4月23日, 52年后的这一天是他死了。我们知道他在18岁时结婚,一共生过八个孩子,有五个活了下来;他婚后不久去了伦敦,在那里编剧、演戏、写诗,退休后返回故乡,立下遗嘱。他于1616 年 4 月 23 日,即他 52 岁生日那天逝世,死后被埋葬在圣三合教堂。对于他所受的教育、如何恋爱、怎么创作、以及如何生活,我们所知甚少,只能靠推测。

可能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小报的影响,国内有不少人都不相信莎士比亚确有其人,有人说他是培根,有人说他其实是一个写作班子。谬种之所以流传不是没有依据的,比如"培根理论"是1786年一个叫威尔默特的人提出来的,原因是他觉得莎士比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丑,只有博学多才的培根才配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后来证明这是无稽之谈。

威尔默特说对了一点,莎士比亚的故乡在16到17世纪的确是一个乡村。当时埃文河经常泛滥,卷走木材、牲畜,也夺取生命。这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留下了很深印记,在《第十二夜》等剧中,经常有"登州发大水、差点做了鬼"这样的情节。当地气候变化多端,尤以暴风雨为最多,所以毫不奇怪,在莎翁戏剧里我们会看到那么多的电闪雷鸣,甚至他一生写的最后一出戏就叫《暴风雨》。莎士比亚进入当地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学校,接受教育。当时的学校全部用拉丁文授课,他因此学到古罗马优秀作家的作品,比如奥维德的《变形记》,这些对他以后的剧本和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仍有孩子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这里毕业的孩子肯定很牛,莎士比亚是他们学长。

现在让我们徒步180公里到伦敦去。什么?徒步?对,莎士比亚当年就是这样撇家舍业到了伦敦。尽管没学过《演员的自我修养》,他在伦敦成为一个演员,从"死跑龙套"的做起,只要有角色,他都演。渐渐地,他成为一名受雇佣的剧本作者。在他的时代,当编剧是一个很赚钱的职业。当时一出剧本的售价是6镑,勤奋的编剧一年可以卖出5个本子,30英镑的收入在当时已经是小学校长年俸的两倍了。莎士比亚的名气渐渐大起来,剧团开始在剧本上署上他的名字。

1594 年,莎士比亚与人合伙成立自己的剧院,先是开敦剧院,后是玫瑰剧院,它们都坐落在伦敦旧区,票房极佳,但是后来却不得不搬迁到泰晤士河边。有人说是因为伦敦贵族反对莎士比亚的戏"不道德、反神明"。其实,到今天的圆形剧场听一下讲解员的解说,你就会明白剧院为什么要搬家了--剧院里面太臭了,把小区的居民都熏倒了。

今天无论在哪国,进剧场看戏都是一种很高雅的活动,在但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可不是这样。那时剧院几乎是唯一的娱乐场所,是社会各阶层成员都去的地方。圆形剧院根据观众的社会地位把观众席分成四个阶层:第一阶层是泥泞的剧场地面,卖的是站票,每人1便士,目标人群是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第二阶层是一楼的座席,价钱是2便士,主要服务监工和小市民;第三阶层是位于二楼的座席,座位有软垫,价格是3便士,那可是中产阶级享受的地方;第四阶层是剧场的三楼,提供给愿意到剧场看戏的成功人士。对了,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两侧各有一个包厢,在那里看戏的角度很差,基本上是一场折磨,但是它们很容易被观众看到。所以这两个包厢是专门提供给社会名流的。当然坐进包厢的人来这里也不是为了看戏,而是增加"曝光率"。往那儿一坐等于在说:"伦敦人民看仔细了,我被抓起来的消息可是谣言。"如果当时有激进青年做社会调查的话,坐在剧场里就能写一部《英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当时座位这样安排不是出于歧视,而是出于无奈。那年头对首都人民来说,洗澡是件奢侈的事,一般人一年也就洗两次,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肉味",你可以想象这么多人挤到剧场的空气质量。剧场的二楼以上开始有窗户,通风让观众稍微摆脱恶臭,这当然是超值享受,多收1便士也是应当的。不过在这里钱并不是万能的,门房会以衣冠取人,只要你穿得体面,并且闻起来并不是很臭,哪怕掏站票的钱,也会被请到二楼去;相反衣冠不整的,或者是臭味把人熏一个跟头的,对不起,您就在一楼的泥地里凑合凑合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圆型剧院的前身才被小区抵制,后来演员们和小区居民协调哀求之下才有这座剧场。

现在看到的圆形剧场是近年来重修的,不要把它看成假古董,人家可是忠实地呈现了1599年的剧场原貌。所有支撑建筑物的木材用的都是至少树龄超过百年的扎实橡木。又因为橡木挥发的化学物质对铁制铆钉有腐蚀作用,因此所有铆钉全部都是木头,这跟中国古代建筑异曲同工。

好了,现在让我们从伦敦回到斯特拉福德,不过这次是乘坐马车,因为莎士比亚已经发达了。让我们直奔莎翁女儿的住所—纳什故居,又称新坊 (Nash's House/New Place),这是莎翁退休后住的地方。当然也是后来重修过的,挂满紫藤的屋子外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小花园。这里以前有莎士比亚亲手种下的桑树,后来房屋易手,树也被伐倒,被当地一个木匠买去了,并且劈成小木片,卖了好多钱。

最后让我们再步行十五分钟,到达圣三一教堂,这里是莎士比亚出生受洗和最后安葬的地方。坟墓建在教堂内的圣坛内,石头上刻着莎翁著名的遗言:"不妨碍我安息的人将受保佑,移动我尸骨的人必受诅咒。"当然,我们不会妨碍他老人家安眠,就像我们不会妨碍一开始见到的天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