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的桑梓情

我的叔父是一个文化人,在江西南昌市工作了四十余年,早几年退了休,闲赋在家。今年春节后,他来电要我去他家一趟,说有要事相议,我奉召成行。

我一路寻思,叔父家境很好,子孝孙贤,我婶娘也身板健朗,有什么事情要我千里迢迢前去相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前年我到叔父家探亲时,曾看见他的书房中悬挂着一首装裱过的七律诗,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当时我就意识到叔父有着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莫不是他也想如诗中所云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吧?

在酒店里与叔父全家酒足饭饱之后,我就急着找叔父打听要相议什么?叔侄俩在书房中就着小酒“相议”起来。叔父郑重其事地说:“伢子,知道为什么要你来么?”我说不知道。叔父开门见山说“我离开平江老家四十余年了,已厌倦了这种楼上楼下不相识、对门对户不往来的城市生活。人老了,就特别怀旧,这一晌也不知为什么,儿时的记忆突然象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脑子里闪现出来。落叶归根,还是家乡好,所以我想回乡定居,去寻儿时的梦,在有生之年再重温一下平江的乡情。你看如何?”果然在我的预料之中,我忙说:“好啊!我代表全家人欢迎您!”叔父神情庄重地说:“少小离家岁月多啊!不知家乡的风情几消磨。所以我特地把你喊来打听一下,免得回去不适应。”我说:“叔父要打听什么?”叔父说“在我的印象中最深的是家乡的‘打猪汤’。那时你爷爷奶奶,每当解猪时,除了喊上墈下屋的三伯四叔撮一顿外,还要给左邻右舍的张家李家各送上一碗猪血、猪肝什么的,这就叫‘打猪汤’。过了一晌,人家张家、李家解猪了,也给我家送来一碗,吃起来真香!如今哪有那美味啊!不知现在还兴这风俗么?”。我说:“乡下人重情义,至今还是如此。”叔父说:“如果我回家定居,也喂养一口猪,给乡亲们送一碗打猪汤,也想再尝尝邻居们送来的打猪汤。”我说:“这容易办到。”

叔父又问:“现在还兴看月婆吗?”我说:“兴的。”叔父说:“儿时,左邻右舍有谁家生了小孩,你奶奶总要带上红糖、鸡蛋、干菜去看坐月的产妇。人家则会拿出甜酒、红蛋给我和奶奶吃,整个村庄不分姓氏,都要去看的。回家了,谁家生了娃娃,也要你婶娘去看月婆,去尝尝乡下人做的甜酒和红蛋。那就真有意思啦!”

叔父又问:“大年三十晚,娃娃们还辞岁吗?”我说:“辞的,去年三十晚,我就分掉了三十多斤糖果,满满一大箩嘞。”叔父高兴得象个小孩一样叫起来:“哇噻!真好玩,我们小时侯一年到头就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还不等断暗,我们就穿上新衣服,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象萤火虫一样满村跑,什么八角灯啦,雄鸡灯啦,鲤鱼灯啦,五花八门。一晚上就辞来了满满一袋糖果,什么米泡花啦,红茴膏啦,花片啦,好多好多,好吃极了,整整一个正月,就不愁冒零食吃哩!辞岁是不分认识与否的,只要进门说上一句:恭贺过红年哟!或者说:辞岁呀,人家就欢欢喜喜抓一大把丢到你的袋子里。三十晚家家都要敞开大门,明灯高照,欢迎孩子们的到来 。”说到此,叔父就像回到了孩提时代,手舞足蹈起来,又眉飞色舞地说:“放了寒假,我就把两个孙子接来,带他们去辞岁,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平江人的乡土人情。”

叔父斟了一杯酒给我,又想起了什么,问我:“还看生吗?”我没听懂,没有及时回答,叔父解释说:“在我们平江乡下,如果亲戚朋友或上墈下屋的乡邻有人病情严重,快要去世之前,是要去看病的,要提肉或副食品去的,这就叫“看生”。如果在病人去世之前没有去看生, 即使是死后去拜吊,则自感遗憾,要向孝家至歉的。”我听懂了意思,忙说:“看的看的,不过现在都是拿补品和钱了。”

叔父又问:“现在还送包吗?”这个我懂,回答说:“送的,还十分的重视。”送包是平江北乡一带的独有风俗,每年古历七月初至七月半,古制为“中元大会”,除了要给自家的祖宗焚烧包封外,还要给亲朋好友在这一年中去世的亲人送包,用白纸将火纸或冥币封成三寸宽,四寸长的包封,正中贴上一红纸条,上书某府某翁前丈先生或某母某氏世伯母仙鉴等字样,右边书上自己的名字和称谓,亡者的称谓和自己的称谓要严格按亲戚关系和辈份来填写,十分讲究。叔父说:“以前送包要附带送一包粉丝或一封面条的,现在送什么?”我说:“送钱,二十元、三十元不等,按关系而定。亲戚的则还要送纸扎的金银山,小汽车,电视机等家用模型,说得叔父哈哈大笑起来。仰头吟曰:“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几十年来,平江老家的良风美俗还深深地印在老人的头脑中,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忘怀,在退休之后有了空闲时,尘封了几十年的旧事又涌上了他的心头。不能说这些习俗对人的成长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没有影响。家乡的古朴风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纯真厚道的平江人,和谐的邻里关系和温馨的亲情融汇成一种高贵的乡情。永远吸引着客居外地的赤子,难怪叔父厌倦了那种“鸡鸣狗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生活了!

叔叔如愿以偿回到了故乡,他尝到了“打猪汤”,也去“看了生”,婶娘也去看了月婆,只等今年的春节去重温辞岁梦了。他过起了“长夏江村事事幽”的田园生活来了,好不惬意!

(作者系南江镇人,南江泽南宾馆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