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中华民族的明珠,走的了国际红毯,进的了民家校园

小火身在徐州,作为古彭城,又是刘邦的故乡。到处都是汉文化的影子,其中最令人惊艳的就是汉服了,在小火的身边到处是各式各样的汉服活动,包括汉服游园,汉服手谈,汉服礼仪等,汉服的美不仅看不厌,反而越看越让人着迷。

徐州博物馆的汉服活动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服,是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的思想的为其经脉,华夏礼仪为其筋骨,民族精神为其血肉,通过数千年的演化形成的代表汉民族风骨的特色服饰。自三国始,就为日本等周边国家学习,日本年代最早的的史书《日本书纪·应神纪》中记载:"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其中的吴,就是指三国时候的东吴,因为东吴与当时的日本交易频繁,所以吴地的服饰也随着商船带到日本。被其权贵所推崇。所以最早的和服,就称吴服。逐渐成为国内的主流服饰。

日本和服

到了唐朝时,中国按照礼仪规范的衣冠制度,同样被周边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效仿。还是以日本为例,当时的和服被称为唐服,日本的皇室极推崇汉服。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中提到:"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而同样的,为了于唐朝的衣冠制度相同,元正天皇下令,全国着右衽汉服。力求与汉服相同。这些都是汉服曾经的辉煌。

右衽汉服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代名词。其中承载的美除了杰出的制造工艺外,还有汉民族的审美观世界观,以及推崇礼仪的思想。汉服的传承虽然经过断层,但是汉服代表的礼仪文化从未消失过。到现代,汉服传承了三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艺术。

齐胸襦裙

而且为了适宜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汉服也进行改良和创新。不断的走向国际舞台。曾经长江七号中饰演星爷儿子的徐娇,在走威尼斯红毯时。身着一袭改良汉服,惊艳众人。其中汉服开襟的设计独具美感,更是有一股独特的东方韵味。而在我们周边的学校,学生的毕业照,节日出行,时常身着汉服,真可谓走的了红毯,下的了民间,

但是汉服的传承,仍有很多的遗失,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也多多支持所以非遗传承者。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需要我们所有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