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都 山东平邑 姜晓彬

中国孝都 山东平邑 风景如画 孝义满城

“人生天地孝为先,有孝才能万事安。要问孝都在何处?沂蒙山区平邑县!”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孝道的传扬和发展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哪里才有资格称得上“孝都”呢?往往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连日来,笔者上下追索,遍寻方家,刨根问底,穷原竟委,终至以为:夫山东省平邑县乃地地道道、真真正正、货真价实、天经地义之“中国孝都”也!有一些地方也想申请“中国孝都”,但是论点论据都十分的牵强附会,拜读过一些这类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遮遮复掩掩,证据并不充分,言词之间“犹抱琵琶半遮面”。笔者无意搞什么争辩,因为就和诸葛亮之争一样,"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是我们的就该大声的喊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就是要尊重历史、,就是更好的宣传和弘扬孝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

怎么样才能确定“中国孝都”的标准

《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那么 ,做为“中国孝都”,应当以什么为标准,或者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要件无非有以下几项:

一、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孝经》作者的诞生地或相关地方;;二、古代孝道文化盛行和尊奉孝道的古人的诞生地或相关地方,如“二十四孝”人物;三、注《孝经》者的诞生地或相关地方;四、有关的历史实物或者是碑刻;五、当今孝道文化盛行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一二项或者同时兼有多项者,才有可能为社会所接受。以上所列,并非笔者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因为以上这些条件,做为千年古县的平邑基本上全部具备。

二、孝文化起源于《孝经》,《孝经》作者或者说参与者之一是曾子,曾子就是“鲁之武城”平邑人。

《孝经》作者曾子就是“鲁之武城”平邑人。

做人要有孝心?孝行天下,为人之本? ?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关于孝道的文章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春秋时期曾子撰写的著名《孝经》,影响非常深远,被列为传统启蒙读物之一,得以流传千古。《孝经》共18章,对孝道进行了综论分述,分别就孝道对帝王、诸侯、士大夫、庶人等各阶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还就长辈在生和去世如何践行孝道进行了论述。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史上有太多的谜。笔者无意在此大段引用,因为关于《孝经》作者之争也是一段公案,但是,各种迹象表明曾子至少是参与者之一是无疑的。若追问其著作者究竟是谁?关于孔子弟子曾子作《孝经》的记载是这样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为《孝经》乃孔子弟子曾参所作。比如陈克明《群经要义》中就说:《艺文志》“虽未明言曾参作《孝经》,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乃是曾参秉承孔子之意而撰成《孝经》”。

关于曾子,曾子(前505~前432),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人。后世尊其为“宗圣”,与颜子、孟子、子思合称“孔门四圣”。曾子的先祖是始建于夏朝的鄫国国君。鄫国子爵,商朝西周时期史迹不详,春秋中期为莒国所灭。鄫国故城位于今苍山县鄫城村。鄫国被灭后,鄫世子巫西逃奔鲁,定居武城。为纪念故国,他将“鄫”字的“邑”字旁(古代“阝”写作“邑”)去掉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后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曾皙、曾参父子二人同为孔子弟子。

曾子少年时在家务农,17岁拜孔子为师。刚开始孔子对曾子的印象是“参也鲁”,认为不太聪明。曾子从师后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不久受到孔子的重视,孔子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曾子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学说已日趋成熟,通过长期认真学习实践,曾子对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解较深,能够得其要旨。《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病故后,曾子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同弟子一起参与了儒家经典--《论语》一书的编订整理。曾子流传后世的著作有《曾子》、《大学》、《孝经》。教授的弟子有乐正子春、单居离、阳肤、公明子仪等七十余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是鲁国东部沂蒙山区人。

曾子思想的核心是孝,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他强调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尽力为双亲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要娱亲、顺亲,使之精神愉快。要慎行其身,不给父母留恶名。父母死后,慎重办理丧事,虔诚地追念先祖恩德。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曾子提倡以孝治天下,认为狭义的孝事父母可以扩展到广义的忠诚于国家朝廷。家孝必然国治,孝子可为良臣。曾子将孝于父母长辈的家庭宗亲伦理情感转化为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观念,把行孝纳入政治的范畴,体现了其以孝治民、为政的政治思想,成为儒家孝治学说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曾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曾子还特别强调“慎独”,讲求正心诚意的慎独工夫,主张当别人不知或不在而自己独立处理事情时,也要严格按照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自律,不做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心诚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情操,以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④“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⑤“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⑥曾子的修身思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曾子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曾子小孔子46岁,是孔子著名弟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孔子在世时,曾子就已经受到孔子重视。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守孝三年,纷纷离开鲁国流散各地,而曾子数十年居鲁武城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儒家由孔子向子思、孟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曾子传授的儒家思想被视为孔子嫡传,带有“正统”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子在孔门传道人行列中所处地位很快发生变化,成为公认的承传儒学的重要和有威望的人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从《论语》、《孟子》等诸多先秦文献多次提及曾子其人,引述曾子言论来看,到战国中期,曾子的声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曾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其在沂蒙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最终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孝子、贤人、完人的典型。以孔、曾、思、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其产生发展的初期是一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意识形式,它的若干思想原则,至今仍然具有一定价值。

曾子的孝治思想在西汉初开始受到封建统治阶级重视,以后历代都把孝作为维护封建家族的纽带,巩固封建秩序的重要的伦理道德。曾子孝论对沂蒙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是绵延流长的,它不仅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薪传不息的伦理理念,而且内化为一种民族精神。崇尚孝道,以孝为荣,以孝治天下,成为历代服膺的价值观。《孝经》,汉代设讲经博士,五代以后列入《十三经》,宋朝朱熹作章句集注。元朝郭居敬编《二十四孝》,将曾子等24人孝行事迹集中介绍后,曾子的孝道更加广泛传扬,影响一直深入民间。

三、平邑县是古代孝道文化盛行的地方

“古代二十四孝,其中五孝在平邑。”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平邑县作为革命老区,不仅拥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孝文化也深入人心,在元代郭居敬(福建省尤溪县人)所选辑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7个孝子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沂。在临沂8孝中,有5个孝子的故事发生在平邑。他们分别是:

1、《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便是《孝感动天》,种种历史考证足以证明,平邑县是大舜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相传平邑县舜帝庙村是舜帝生活过的地方

[虞]舜,姓姚,名重华。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陶于河滨,器不苦窳,渔于雷泽,烈风雷雨弗迷。虽竭力尽瘁,而无怨怼之心。尧闻之,使总百揆,事以九男,妻以二女。相尧二十有八载,帝遂让以位焉。队队耕田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传说,舜的生母早亡,父亲是一个瞎子,娶了后妻后厌弃前妻生的舜。“舜生性至孝,即是行孝臻于至极。他的父亲很顽劣,用一个“顽”字来描写其性格实在妙得很。《说文》:“顽”,就是难劈开的囫囵木头疙瘩。诸位可以想象到其父的顽固、固执、愚蠢、不开窍的那种样子。他的后母很嚣,“嚣”也一字传神,《说文》:“嚣,声也。气出头上。”《段注》:“声出而气随之。”诸位也可以想象到,其后母那种撒泼、刁蛮、无理取闹的喧嚣的样子。他的弟弟是后母生的,叫象,性情很傲,《说文》:“傲,倨也。”此一“傲”字也把其弟的傲慢不逊、趾高气扬的神情表露无遗。舜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过着日子,其父母以及其弟都不善待他,甚至要谋害他。《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历山在哪里?众说纷纭。平邑县平邑街道现在的宣传语是: 舜德圣地 ,水浥康城。该街道舜帝庙村西与济宁市泗水县历山村结邻而居,,“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相传舜帝庙村是舜帝生活过的地方,舜帝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立庙于此。据明清《泗水县志》所载的舜庙图,为三进院落,山门以内有前殿、中殿、大殿,内祀舜帝及娥皇、女英。后因年久失修,日渐颓坏,直至“文革”初期,大殿才被彻底拆除。光绪《费邑古迹考》称“立庙于斯,其由来远矣”。庙南有一大村,名舜帝庙。“天下明德自虞舜始”,没有舜帝的德孝、仁爱、忠义、勤俭的传承和熏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德孝与素养。“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舜更是一个“大孝终身慕父母”之人。试想:一个连自己身边的父母、亲人都不疼爱之人,又何谈博爱于他人,敬孝于邻里。古往今来,学人论舜,首推道德。 “孝感天地,德播人间”,舜帝的精神在平邑大地上早已渗人心脾,植于沃土。

舜对父母至孝,“虽竭力尽瘁,而无怨怼之心”。这就是竭尽心力与劳苦,“瘁”就是劳苦的意思;然而没有怨恨之心,“怼”(),怨恨的意思。帝尧听闻到舜的至孝,“使总百揆”,使他总管国家大事。“揆”(),就是管理的意思。帝尧还让九个儿子侍奉他,并将女儿嫁给他;传说中的娥皇、女英,就是尧的两个女儿。帝尧,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说他曾经设立官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在位九十八年。

舜为帝以后,依然尽孝,载着天子的旗帜去看望自己的亲人瞽叟,尽儿子的孝,并且还封自己的弟弟象为诸侯。此可见地位变了,却不记前怨,不念旧恶,依然竭尽孝悌之道。

《二十四孝》开始第一篇安排虞舜的故事,很有深意:一从时代上来说,具有久远性,虞舜是“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物;“五帝”一说,便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二是从人物的地位上说,具有权威性。三是从影响来说,具有广泛性。四是综合起来说,最有典范性。再从《孝经》这一角度看,回应了《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孔子所说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舜,就是这样的先王,有“至孝”的“至德要道”,也成了帝王们的一个典范。当然这故事也回应了《感应章第十六》:“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二,孝绝不是“愚孝”,舜的种种逃生的机警与智慧,就是“至孝”中的聪明之孝,而不是愚蠢之孝。三,古代选拔人才时,孝行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孝就是舜被选举为尧的继承人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对今人又有何启发?四,孝的层次是:孝——能孝——尽孝——非愚孝——至孝,舜让大家看到了“至孝”的古代典范。

2、负米养亲的仲子路。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平邑县仲村镇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3、 啮指心痛的曾子。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平邑县郑城镇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4、戏彩娱亲的老莱子。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平邑县)。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5、单衣顺母闵子骞。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说平邑人、一说是费县汪沟镇人,还有一说是鱼台县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如今,闵子骞的故里有争议,但是不管说他是哪里,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好榜样。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后人为纪念曾子,更为将这种孝老精神传承下去,将曾子出生地南部的山命名为曾子山,又名孝子山。曾子山山峰峭壁,如刀削成,远观像两尊卧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颇有“桂林山水”之韵美,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盆景”。千百年来,曾子山安然寂静的矗立在古城之南,时刻不忘提醒世人要牢记亲恩,谨记百善孝为先,而它的美也因孝善文化而为更为彰显,成为了孝善文化和自然景色相得益彰的典范。

四、注《孝经》者的诞生地或相关地方。

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相传,今天的平邑县郑城镇就因为郑玄在此注经而得名。

在《平邑县志》中有关于郑玄衣冠冢的记载:“郑玄衣冠冢,位于郑城镇康成庄,封土高3米,直径10米。南城山西南麓有‘康成石室’遗迹,迤北10公里有郑城,因郑玄曾居于此而得名。死后人们感其功德,葬衣冠冢于郑城北1.5公里处松林村东岭。”可见,平邑县“郑城”地名的由来与郑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便离开高密,逃到徐州避乱。此时,徐州牧为陶谦。他听到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下的一所石屋里,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南城又名南武城,现在的郑城当时就属于南城。

郑玄避于南城后,仍以办学堂、倡教育为要任,带领广大农民兴修水利,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与爱戴。有关郑玄避难于南城的史实,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典籍中获悉。《经义考》云:“南城山西上可[约]二里处,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郑玄在其所著的《孝经序》中说:“仆避难于南城,栖息于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也有对南城山的描述:“南城山、又名毓秀山,《论衡》所谓南城之冢也。山有康成石室,郑康成遭黄巾之乱,客于徐州,注《孝经》于此。”

从以上典籍中可以看出,众多有关郑玄避难南城的记载都提到一个石室,即康成石室。石室的遗迹在今平邑县南武城故城西南南城山西坡,为一石灰岩溶洞,面积约5平方米。除康成石室外,平邑县还有一注经台,光绪二十二年《费邑古迹考》记载,“注经台在蒙上前武安村之东南”。注经台上曾建有行宫,光绪《费县志》载:“乾隆三十年,圣驾南巡,驻注经台行宫。”注经台及行宫遗迹现已不存,曾在其址附近发现碑刻一通。碑呈长方体,平首,高1.8米,宽0.7米,厚0.2米,阴刻隶书“注经台”三字,字径0.3米,碑刻无纪年落款。何人何时所立,现不能确认。此碑现在平邑县博物馆保存。又相传,注经台又称辨经台,其遗址在今平邑县郑城镇驻地附近。

郑玄死后,人们为纪念他,把其流寓注经之地正式命名为“郑城”,亦名“郑司农城”,并将其衣冠葬于郑城镇康成庄西北的松林村东岭,此墓原名“郑玄坟”,后讹传为“郑仙坟”。系黄沙土堆筑,在“文革”后期被夷为平地,成为农田。近年,郑城镇政府又在原址修复郑玄墓,并立墓表,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五、有关的历史实物或者是碑刻;平邑县“国家一级文物”《麃孝禹碑》的横空出世,传奇经历为平邑成为“中国孝都”增添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天下石碑平邑始,麃孝禹碑惊华夏。孝都故里孝情浓,勒石刻碑记双亲。”麃孝禹碑是国宝级文物,出土于平邑县原平邑集附近,笔者认为应该是现在的平邑街道办事处板桥社区的金桥商贸城附近,那里是平邑县数千年以来平邑最繁华的地方,俗称老板桥,也叫“板桥大集。”麃孝禹碑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墓碑。又称麃孝禹刻石、河平刻石。

我国现存西汉墓碑极少。在已发现的墓碑中,平邑县的麃孝禹碑是年代最早的一个,也是著名的汉代画像石刻。有着重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此碑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碑高147厘米,宽45厘米。圆形碑首,上刻粗花纹屋形,下有两鸟相对,各刻一鹤,长喙、长项、细长腿、短垂尾。图案为简笔画,寥寥数笔,简约流畅而极富神韵。鸟下方各刻隶书铭文一行,右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为“平邑成里孝禹”,两行共15字。其中碑阳左下方界格外有“同治庚午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刘恩瀛访得此碑于平邑。江曙、高文保来观”题记。该碑形制较为原始,铭文简短,然而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碑”。在中国碑刻史和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汉碑之祖”的美称。

从碑文上看不出麃孝禹的生平事迹,这十分遗憾,但可知平邑集是其居住之地,逝后葬于该处,墓碑立于“河平三年八月丁亥”, 即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麃孝禹碑最早被发现并引起文物收藏者的高度重视始于清同治年间。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泗水县知县的扬州人宫本昂在一次走访平邑集时发现该碑(发现位置一说在原平邑集南,一说在今县城城西)。该碑自树起之日距同治九年已过去1896年,距今已2037年了。

麃孝禹碑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墓碑

此碑出土后,几经易人,传世于今,真可谓饱经沧桑,历尽磨难。自宫本昂发现该碑及其收藏价值的讯息传出后,寻访、拓片、收藏或窃此碑为己有的人纷至沓来。先是宫本昂收藏于学官,后易其弟宫昱手中。后任城人(今济宁)刘恩瀛又于平邑访得。几经辗转,又归属于南海李山农,深藏于济南城东流水街李氏汉石园内。到1920年又现于莒县的庄式如宅院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一度失传。建国初期在济南成大汽车行又被发现,再一次引起考古界的轰动和高度重视,并得到精心呵护,转藏于山东博物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该碑刻的拓片市场价值都达到数万元。

生而能养,亡后能祭,此为孝也。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此时,孝道思想浓厚的平邑人便率先发明了石碑,以后随着朝代的演变,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石不能言最可人,应该说,麃孝禹碑成为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墓碑,抑或是首创,应该和平邑孝道的盛行的这一片孝善土壤是分不开的,它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石不能言最可人

六、平邑县是当今孝道文化盛行的地方

平邑县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远近闻名的孝善故里。从古至今,孝善文化在平邑县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在这里妻贤子孝,家庭和睦,处处体现着优良的孝老传统。近年来,平邑县立足于中国孝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孝文化”,主打“德润蒙阳?孝道平邑”品牌,挖掘弘扬孝文化,引导人们孝老爱亲。

一、传承结合,大力弘扬“孝文化”

县一级于成立“蒙山文化研究会”、“孝文化协会”。组织曾子文化研讨会,就曾子的“孝道观”和“慎微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日常工作中,组织理论社科工作者对“孝文化”的起源、发展,结合与传承进行深入解读,在报纸、网站理论专栏中刊播《曾子论孝》、《弘扬孝文化建设新农村》、《孝行天下 共建和谐——浅说继承发扬孝文化》、《新二十四孝故事》等文章,以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孝文化”。

在学校层面,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深入挖掘曾子孝文化,将“孝文化”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和校园文化核心内容。积极开展“弘扬曾子文化,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孝经》、《大学》、《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演讲比赛、感恩教育等形式,大力弘扬传承以“孝敬父母、努力学习、正心诚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始终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为主要内容的曾子优秀思想文化,引导青少年群体培育孝老爱亲的基本品德。

平邑县每年举办道德晚会 为“孝老爱亲”模范颁奖

在农村社区层面,各村紧密结合历史,突出传统,以弘扬“孝悌”文化为主,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文化品牌。“四德”工程突出“孝德”建设,全部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村村建有宣传一条街,突出“孝文化”特色。广泛开展“好媳妇”评选,组织“好妇媳回娘家”活动,由镇村组织把写着“好媳妇”的牌匾用车敲锣打鼓地送到好媳妇的娘家,把表彰变成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发挥评选活动示范引领作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其中丰阳镇坚持二十三年组织老年节大会,“孝道文化”深入人心。

母亲养我小,我养母亲老!平邑县孝老模范宓振兰老人的事迹催人泪下

在机关、企业层面,深挖干部职工“社会、家庭、企业”三个责任,把“行孝尽孝”作为评先树优基本条件,评选“孝道之星”,建立奖惩机制。组织开展“奉献社会、回报父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出门讲奉献、在家孝父母”的良好风尚,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积极培育“孝文化”宣传教育载体

县内主要新闻媒体开设“德润蒙阳·孝道平邑”等专栏、专题。在县电视台、广播台和报纸《临沂日报·平邑新闻》开辟专题、专栏对“孝道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进行全面宣传和报道,不断扩大形成覆盖面,力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县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投放“传承孝文化”公益广告。在县城主要街道、建筑围挡、公共汽车车站、火车站、公交站牌设置有关“孝文化”或“四德”工程的公益广告,在城乡客运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循环播放《四德歌》、《念亲恩》、《烛光里的妈妈》、《母亲》、《常回家看看》、《我的老父亲》等歌曲,多种形式宣传孝老爱亲思想,弘扬孝文化,引导人们践行孝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工程,将孝文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教。组织编排了琴书《郭举孝母》等一系列反映传统美德的文艺节目,通过“送戏下乡”广泛演出。积极引导农村庄户剧团编写富有时代特色与传统孝文化相结合的新戏曲,苗庄庄户剧团通过编演《婆婆难当》、《小姑贤》、《小姑不贤》等吕剧戏曲,将现代人、身边事写进戏曲,运用正反事例对比,教化民众。

平邑县领导重视孝道文化建设

孝是万宗之源,全面阐释了人与伦理、人与政治、人与自然的总体看法,从而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孝道德本体世界观。在平邑,人们以几代同堂为荣,老人们生活起居得到悉心照料的同时,还可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现在的平邑县,敬老爱老的模范人物和集体更是层出不穷,敬老爱老蔚然成风,涌现了“孝老爱亲”好人宓振兰 ;知孝”、“行孝”,更重要的是“弘孝”的流峪镇中心小学教师包秀成等孝文化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平邑县一些企业和个人纷纷参加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平邑县邑东府邸还打造了以弘扬孝文化为主的“孝善社区,”近期将举办平邑县“孝善文化节”。

诸如此等,中国孝都,山东平邑,“孝善故里”,实至名归。

本文仅仅是一家之言,水平有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原谅,但是作者初心是好的,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朋友、专家学者的不少指导,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