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改了,事业就兴旺?王莽被商人给害惨了!

乡村

中国人历来有改地名的习惯,最有名的是西汉末年的王莽。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大政治家,最著名的事就是将国家名给改了:老刘家的汉朝,被改成了老王家的新朝。

当了老大后,王莽改地名近乎疯狂:据统计,新朝与西汉末年相比,郡从106个增加到116个,连改带增一共改了91个郡名,只保留25个郡名;县从1587个变成1585个,730个县名被,接近一半。

喜欢改,还瞎改。济南郡本来就有,王莽将竟将“齐郡”改名“济南郡”。两个“济南郡”怎么办呢? 王莽将真济南郡又改成了“乐安郡”。地名太乱,自己发“文件”都不知往哪发,经常在地名后面加“括号)。

王莽不仅把地名搞乱了,天下都被搞乱了。天下大乱时,王莽被商人杜吴给害死了。

王莽篡汉

地名承载的是历史、地理信息,也是地理标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家门口的地名啥意思,外地人更是不好分辨。主要原因,就是被人瞎改了。

“枞阳”是安徽铜陵市下辖的一个县,很多人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县名老是改。

枞阳县城

历史上的枞阳县,始置于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是郡县制背景下立县较早的一个县。唐至德二年(757年),县名改成了桐城县,直到民国期间。建国后,桐城县一分为二,恢复了枞阳县,但县城那边的县继续叫“桐城县”,这就叫人脑子不好使了。

台湾女明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颇知名的台胞回家乡,直接就奔了“桐城县”。桐城官方很客气,盛情接待后台胞要到老家看看,一查村名,坏了,敢情老家这村过去在桐城,现在不在“桐城”!饭也吃,说声谢谢,掉过头又奔枞阳。

台胞弄不明白的事,枞阳自己也未必明白,尤其是一些小地名。有的地方经常走,一问这地名啥意思,根本就不明白。

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汪定朝摄

枞阳县城有个“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还是AAAA级景区。“旗山”啥意思?不知道。前几年才改的。

“旗山”本来叫“幕旗山”,枞阳的“汉武文化”也不在这地方,而是达观山。“幕旗山”的“幕”,读起来像是“墓”,晦气,所以“幕”字被去掉了,这就成了“旗山”。

“幕旗山”啥意思?同样不知道,反正前人就这么叫,史书也是这么写的。

“幕旗山”,史册又叫“磨旗山”。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载:磨旗山“去治东一百三十里,枞阳之东。昔尝驻麾于此,得名。”

“麾”,指的是军队。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所以叫“磨旗山”。军队,威武雄壮,有什么不好呢?!

古代军旗

“磨旗山”驻扎的是什么军队? 旧版《安庆府志》《桐城县志》称: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在磨旗山南麓筑城,后留有“吕蒙城”。

东汉,时间比较早。吕蒙,也不是什么坏人。“吕蒙城”,一直作为地方的“文化地标”。

财神关公

道光版《桐城县志》载:磨旗山“或曰,汉关公于此驻兵”。磨旗山,是关公留下的。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也是民间尊奉的“财神”,这不更好吗?

后来,有人读《宋史》,认为在还磨旗山上驻扎的是李全军队。《宋史》中的李全,形象并不佳,不仅不是“抗金英雄”,还是绿林匪首,他占领的“磨金山”实在山东莒县,与枞阳“磨旗山”没有半点联系。《宋史》被人误读,并且误读得一点都不好。

古代旗帜

磨旗山,其实是枞阳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1977年以来,“磨旗山战国墓群”数次出土大量铜、陶文物。但磨旗山是什么意思,没有人说得明白。

中国叫磨旗山的地方,其实非常多。为什么取这个名,也多是瞎说一气。但辽宁省灯塔市的“磨旗山”,地名含义可以参考。

戏剧

灯塔市的“磨旗山”,山名据说来自唐代薛礼征东。传说高句丽大将盖苏文镇守燕州城,而其妹妹盖苏贞则镇守此山,与之互为犄角。山上有一对大磨盘,磨盘上有一对磨眼,磨眼里插着特制的大旗,磨动旗动,用来传递军情,于是这座山就叫做磨旗山。

这个说法,跟枞阳“磨旗山”比较相似,但同样不可信。《辽阳县志》载:灯塔市“磨旗山”本为“磨脐山”,因“山顶形如磨脐,故名。”

石磨

农耕时代,碾米、磨米都要用到石磨。石磨有上下两扇圆形磨盘,中间有孔。上扇磨盘的孔叫“磨脐眼”,下扇磨盘的孔就叫“磨脐”,。山是圆的,当然像石磨,山顶当然像磨脐,根据山形取名“磨脐山”,可信度就相当大。

枞阳磨旗山出土的是战国时期文物,虽然不能半坡、河姆渡相比,可以反映枞阳农耕文明的状态。农耕文明背景下,先民将山名取作“磨脐山”,这是完全可能的。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枞阳传统文化的要义,一直是这个……

耕读传家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