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说劳动

劳动这个词,很早就有了。《庄子•让王》篇记载:“春耕种,形足以劳动。”《三国志•华佗传》中讲:“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唐代诗人王建在《酬于汝锡晓雪见寄》诗中,描述得更为具体:“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

到了毛泽东一代,对劳动和劳动人民,有了更特殊的感情。在延安大生产时期,毛泽东也要了一块一亩左右的“责任田”,也天天到地里去劳动。一开始,战士们要帮他挖地,他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后来,毛泽东在地里栽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蔬菜长得很茂盛。陈嘉庚来延安时,毛泽东还用自己种的菜招待了他。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活动,也是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劳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万年前的劳动,用的是石器;一千年前的劳动,靠的是手工;一百年前的劳动,开的是笨重的机器。而今天的劳动,却用上了键盘和鼠标。劳动的对象、工具、方式、环境和效果,都在发生着变化。钻木取火与用打火机取火,肩膀运输与用汽车运输,两条腿走路与坐飞机赶路,论速度论力度,论产量论效益,都已相差了百倍千倍。

未来的劳动,肯定是一种“智能”和“高效”的劳动。谁有知识,有能力,谁就能事半功倍,占据主动。

大家都说劳动光荣,但越来越多的人,只热爱脑力劳动,而不热爱体力劳动。但这并不说明体力劳动就不光荣、不重要。可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需要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既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取决于个人的智能和技能。

李大钊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选自《新湘评论》)

本周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