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建筑篇》故宫开机有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

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二季启动暨建筑篇开机仪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行。

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极具综合性的生动载体,《百年巨匠·建筑篇》将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四位近现代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以影像传记多角度展现他们不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学术造诣,展现近现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文化的演进,从近现代中国建筑史的独特视角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开机仪式现场

该篇将结合当下的生活,从当代人的角度切入,打破传统的拍摄模式,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从语言风格、影像风格、故事表达和内涵的追求,力求寻找新的语境、新的思维视角,从而达到新的艺术呈现。讴歌他们的家国情怀、展现他们的艺术成就、探寻他们的人格魅力,是此篇纪录片的价值观念。同时,该篇还将进一步向全社会宣传四位建筑巨匠,弘扬建筑艺术的文化传承价值。

据悉,《百年巨匠·建筑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由《百年巨匠·书法篇》总导演寒冰再次担纲《百年巨匠·建筑篇》总导演,通过“石头的史书”展现百年来中国建筑发史及民族的文化传承。对如何拍摄这几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大师巨匠,寒冰有其独到的考虑:“看到的事实不等于是真实,了解的真实未必是真相,我一直在寻求真相在哪里。”因此,寒冰要通过影像寻找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源头,寻找其表象背后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所在。

年巨匠·建筑篇巨匠简介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汉族,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1872年(11岁)留学美国。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周总理誉为“中国人的光荣”。他在晚清封建时代,不懈地引进西方学术,并培养了大批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制定铁路工程及运输标准,维护中国路权。带领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他最著名的杰作是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性地运用了“竖井开凿法”和“之”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修建沪嘉、洛撞、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土力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倡导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一一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学术专著。

中国建筑史研究泰斗——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

杨廷宝(1901-1982),河南南阳人,字仁辉,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924年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艾默生奖一等奖。1927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司。

他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他设计的北京交通银行、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京中央医院以及扩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工程,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毛主席纪念堂等百余项工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