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这才是真正的一代书画大师!

题识:

高岩飞瀑图。虎跃龙腾,万钧雷霆,笔沉墨厚,云气蒸凝,吾作此图,欲写山川沉雄,用积墨法数十年,习用此法。略识此中秘奥,门外人不能知也。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可染并记。

印文:

李可染在1986年前后曾经作过多幅《高岩飞瀑图》,基本上是同一题材,同一构图,表面上看似曾相识,但仔细观之,笔墨又差别甚大。关于这类题材画作的缘起,李可染在此作中称:“吾作此图,欲写山川沉雄,用积墨法数十年,习用此法。略识此中秘奥,门外人不能知也。”在另一幅作于1987年的画作中称:“吾国绘画极重用墨,墨色千变万化,包容天地。”可见画家是在对于“积墨法”进行深入研究。

李可染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改革传统旧格局,在写生与创造,中西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创立了“李家山水”的基本样式,在60年代达到创作高峰期。此幅作于1986年,其晚年的山水仍然致力于表现山川的深厚沉雄,但开始走向“诗化”之境,更加慨括凝练,不受客观物象的羁绊,从写生走向写意,由具象转向抽象,就墨法而言,“黑、亮”是李可染晚年山水的特点,层层积墨与逆光法的运用,使画面满而不窒、重而不浊、实而不涩,从此作中颇可见之。

画面为典型的李家山水构图,以平行的视角观之,山峦峻厚,林木蓊郁,瀑布飞泻。主体山川高大巍峨,顶天立地,置于画面正中,山石的外轮廓呈几何状,层层推远;山石左侧沐浴于光照中,右侧则处于阴影里,山下的树木以重墨画出,与山峦的阴影处连成一片,以此衬托瀑布;一道细长的流水从远处的高原蜿蜒而至,汇集在山谷中形成瀑布,倾斜而下,在峡谷深处又被零落的山石分离成数道水流。整幅以积墨法画出,山的背阴面和山谷是最浓重之处,山谷中的瀑布又

题识:

国权同志指正,阳朔碧莲峰。一九七二年。可染画。

印文:

可染、河山如画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说明:

上款人马国权,字达堂,1931年生于广州南海,出身广州中山大学,专修古文字学,为国学大师荣庚先生入室弟子。历任中山大学暨南等校教授。1979年应聘赴港,出任大公报编撰,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中心研究员及通识教育讲席。2002年病逝。

上款人:

马国权,字达堂,1931年生于广州南海,出身广州中山大学,专修古文字学,为国学大师荣庚先生入室弟子。历任中山大学暨南等校教授。1979年应聘赴港,出任大公报编撰,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中心研究员及通识教育讲席。2002年病逝。

题识:

寄畅园图。园在无锡惠山脚下,为江南名园之一。闻说当年北京造谐趣园时,即以此园为蓝本。一九七二,可染。

印文:

可染《寄畅园图》画面如摄影近镜头般扑人眉宇:远景中的惠山,平地而起,山脚下,株株林木挺立;山峦、林木环抱中,便是屋舍、亭台、湖石错落的园林中景;园林中的地面与湖石围出的湖面,几成两个平行相套的“C”字型,而开口之处,正朝向右下角,将视线延伸至画外……鲜活真切的现场感,显然来自写生,但又更强化画家的意境创造,将写生得来的丰富素材,内化为心灵的感受,并以传统山水的笔墨形式,传递出来。寄畅园实际面积不大,筑园之初借惠山为背景,画家即采纳同一手法为纸上造园的基础,山顶齐整而略有起伏,墨沈淋漓的蓊郁山林,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空间,将整个园林环护在抱。画面下方约三分之一处,白色的围墙、屋舍、亭台,由左侧进入画面,错落连续,略向右上延伸,最终消失在林木间。左侧围墙中的一扇拱门,将园内外空间,连成一气,游人由此进入园内,三三两两地悠然园林间,从色彩的烘托及人物衣着看,似为深秋时节或夕阳将坠。园中央的水池,由岸边连绵的湖石,与草地分割开来,自右侧进入画面的山石,直直地半插湖中,打破了画面的圆势。石后的两棵大树,拔地而起,略向左倾,与左侧地面上同样耸立却略向右倾的大树,适成呼应,而树冠相向而生,形成树拱,与左下方围墙中的拱门,既遥遥相对,又在对比中凸显出空间的幽深。推敲构图的同时,画家强化了色彩关系:黑色的山峦与太湖石,白色的围墙与屋舍,灰色的湖光倒影,构成强烈的黑白灰对比。山峦、

题识:

九藤书屋。李可染题。

钤印:

李可染、天海楼展览:“百年光华——徐邦达珍藏作品及艺术回顾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说明:

徐邦达旧藏。“百年光华—徐邦达珍藏作品及艺术回顾展”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