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然的同情心,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愈来愈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35集01

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下面我们就学习《群书治要360》的第三个部分“贵德”,贵德的第一个方面是“尚道”。我们看第七十条:【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出自《礼记·中庸》篇。

『天命』,在郑玄对《中庸》的注解中他这样解释:“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这个性命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命,天命就是性。这个性有什么特点?古人对它有很多的描述。

譬如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对性的圆满无缺的赞美,古人把它称为纯净纯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那些开悟的人、明心见性的人,经常用一些词汇来描述它,说它具有真诚、清净、平等、无为、真常等等的特点。用六祖惠能大师的话来说,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它的特点,用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自然灵昭不昧者也”。它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有所作为的,不是故意表现的,而是“灵昭不昧”。用古人的话来说,它就是寂静无为的,不是死气沉沉的,它是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它虽然寂默无为,但是它有照的功能,能生万法。而且众生有感,它就有应,它不是死的,万法也都是由它而生。

明代的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对这一句话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对这一个性的特点、它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他说:“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也就是说,找回了自己本性的人,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慈悲,表现出来的就是有“一体之仁”。

什么是“一体之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有同体的慈悲,能够把我和众生、我和万物都看成是一体的,密不可分,不分彼此。所以道家有这样一句话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都是找到了自己本性的人所说出来的言语。既然我和他人、我和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当众生受到苦难的时候,我们去无私无求地给以帮助,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讲什么条件。这样的人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片慈悲,就是同体的大悲,我们古人把它称为“大慈大悲”。

为什么叫“大慈大悲”?因为我们一般的人,看到别人有苦难,可能也会去帮助,但是不会像帮助自己一样、像自己的身体受苦一样去帮助别人,因为他没有这种同体的感受,可能就是尽一点力、出一点钱就算了。但是真正地认识到我和众生、万物都是一体的人,他对于众生的帮助,就如同是自己在受苦一样。他有一种同体的感受,所以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同体的慈悲,他要去帮助众生,也是非常地尽心尽力。

另外,一般的人对于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譬如说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我的亲人,他会有帮助、关爱和同情的心。当他们遇到苦难的时候,好像也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和他们有着同样感受的痛苦。但是当看到别人或者是陌生人遇到苦难的时候,就生不起这种同情心、怜悯心、去救助的心,这也是没有同体的感受。

这种同体的感受,王阳明先生说:“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即使是小人,他也有这种天然的本性,他也有这种同体的悲心。这一点我们从小孩的身上特别容易观察得到。

譬如说,在幼儿园工作的阿姨经常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一个小朋友追赶另一个小朋友,结果前面的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后边的小朋友看到之后,就“哇哇”的哭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个孩子他的本性还没有受到污染,他的天性还没有被蒙蔽,所以他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小伙伴跌倒的时候,那一种苦痛他能够感同身受,就像自己受苦一样,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他很自然地就哭起来了。

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被利欲所蒙蔽,这种天然的同情心、这种一体的感受就愈来愈少了。实际上,这种天命之性只是被蒙蔽了,并没有丧失,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种天命之性,我和众生、君子和小人都同样具有。这个天命就是我们所讲的性,『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顺着、循着的意思。顺着本性去做就是道。那怎么样顺着本性去做?你看我们既然明了了人和万物、和众生都是一体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态度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就要表现这种一体之仁。这样的人他就不会有对立,和人家不会有冲突,更不会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