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文化永远转不了的基因

2018年,首届艺术西湖/国际水墨博览会以“水墨无极”为题,将于5月24日19点在杭州拉开帷幕。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深受着西方文化的统治和覆盖。同时,也是中国独有的水墨经历炼狱的一个时代。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千年的选择。如何更深入和广泛的认识这份深邃而博大的精神传承力,让其焕发新的力量,为当今时代作出新的文化贡献。水墨虽然出自中国,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资产,我们在不断融和着世界的同时,水墨更在这样的融合之中和而不同。这也是本次水墨博览会重提“水墨无极”主题的重要缘由。以下是本届水墨博览会策展人王泊乔先生对“水墨无极”的诠释。

水墨到底是什么?应该说,这不是个问题。这是中国近千年,文化脉络的选择。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见于史料上记载的以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舜妹螺氏绘影像为最早,早期的绘画经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铜器上及绘在陶器上,直至汉代纸张发明后,历代文人士夫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水墨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熟。

水墨,在历史的长河中,沿传相续,嬗变演进,形成了它的传统.这种传统是民族的审美需要,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突破和创新,并又孕育和完善着自我的系统,一脉相承,从而获取了中国艺术的最高成就。

从西方的视角来看,水墨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东方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完全迥异于西方艺术表达最突显的地方。水墨正因如此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它对于中国以至于亚洲来说,更多的是对自我文化身份的一种确认和建构。如果仅仅从表象的角度来理解水墨,那就不免显得有些浅显——水墨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个精神意志的哲学命题。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必要深度和正确的方式,来理解“水墨”这个古老而又不断刷新的概念,这也是举办本次“水墨无极”主题展的初衷和意义。

水墨是东方独有,西方共享的全人类共同文明,是东方文明高度的代表。纵观百余年来的西学东渐,使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屈辱性地沦为被西方观察的“沉默他者”、“被审视者”,丧失掉了自我的话语权,造成的结果就是自我否定与文化上的不自信,而在近年随着中国自省意识的日渐崛起,对于重新建构东方文化身份的呼声越来越高,反映在艺术领域就是水墨越来越多的倍受关注,用亦安画廊宽先生所说,“中国当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在某一特殊时期,为西方定制的‘外贸产品’而已。”所以,他不能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的中国,正基于此,我们寄于了水墨未来的期望。

近4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当代水墨艺术的革故鼎新,在本次博览会上,观众们不难发现,原来水墨艺术创作,早已不再是中国艺术家的专利;原来像墨斋、东京画廊等许多国际顶级画廊,几十年来一直在深入研究和梳理着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史;原来那么多志存高远的国际顶级藏家,早已在悄悄培育着当代水墨;原来众多欧美博物馆、美术馆早已经系统性开始关注当代水墨。水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起并进,嫣然已成为全球语境中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资源。

进入新时代以来,回归文化母体,在那里汲取成长的资源和力量,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水墨艺术,以其特有的文化密度、技术复杂性、历史厚度,理当是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中流砥柱。而随着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水墨艺术那种独特的、简淡深厚的魅力,也必将弥散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水墨不但是艺术,更是哲学,是精神的意识形态。也许有人会问:水墨的边际在哪里?本次博览会的主题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水墨无极。

最后我想说的是:“笔墨当随时代,时代不负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