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寂、佗,日本禅宗美学修行之本

有温度的知识最真实

日本在文明初期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加上频繁的政权更迭、泛神宗教式的崇拜和中国禅宗恰到好处的传入,遂产生了本土的禅宗美学意识。

而底本本土禅宗美学的根源是悲观主义的佛教幻论美学,其在现实世界体现是一种消极、虚妄的反映。

再加上日本传承已久的物哀美学后,在美学中所最求的枯与寂的意念还有是对佗的追求。

日本禅宗认为在永恒面前,任何事物都是虚妄的幻象,都是轮回中的一瞬。

要想摆脱这种轮回,惟有枯与寂,还要达到摆脱人欲羁绊的境界——佗。

日本禅宗思想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庭园设计。

枯山水应运而生。

为表达修行者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中式池泉庭园。

而是使用如苔藓、白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禅宗美学的意境,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枯山水对于修行者而言,很大程度上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

也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具体体现。

而枯山水表象仿佛是从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断,并将这种片断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一种暂时不变的“永恒”。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

它们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禅宗认为万物万事皆可修禅,无论什么方式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抵达内心的平和。

所以禅师在每日打理枯山水的过程,也是参禅的过程。

他们每天要清理落叶和枯枝,耙制和梳理白砂,重新设计纹路线条。

这个过程简单却缓慢,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这就是一种参禅。

枯山水一方面运用写意手法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另一方面也通过凝固的“永恒”来时刻提醒修行者,这种美的无常与短暂。

从而警醒修行者唯有认识并超越这种无常与短暂,摆脱尘世欲念的羁绊,方能达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