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历史上出名的卧底,在敌国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大家好!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有关于张仪的传奇故事。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 秦王命张仪与公子华共同伐魏,大败魏军。诸侯之地五信于秦,诸侯之兵十倍于秦,集中力量打击近邻魏、韩两国。但是他又游说魏国,愿意与魏国结成盟国。这一打一拉的情况下,使得魏国又是高兴又害怕。趁此时机,张仪又身入魏国,游说魏王。魏王在张仪的游说下,再加上秦国的强大,感谢秦国把土地归还了回来。竟然迷迷糊糊地钻入瓮中,献出上郡、少梁十五县(今陕西东北部)给秦国。张仪略施小谋,便使秦国名与利双收,多得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

次年,秦置相国(也称相邦,以丞相位重者当之),由张仪任此职。之前在秦一年有余,一直没有得到重任。此后凭其文武全才,出将入相,可谓官运亨通。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王他就使用了王的称号,显然是要同徒有共名的周天子并驾齐驱,就有了称霸六国的想法。这年,他亲自为出征,攻下魏国部分领土,却把当地民众归还于魏,这又是实行且打且拉的策略。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张仪与齐国和楚国大臣会见商议。这也是秦国远交齐国与楚国,近攻韩国和魏国的总战咯方针的。前334年,魏国欲联合齐国,南边的楚国,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不料事与愿违,却迭遭齐、楚两国攻击。到了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魏国便反要联合秦国与韩国报复齐国和楚国。秦王见有隙可乘,就免除了张仪的秦相国之职,让他到魏国做卧底。魏王一见张仪到来,竟然不假思索就把他视为旋转乾坤的人才,任之为魏相。再借助他的巧口利舌,不论是正理、反理,总能讲得头头是道。

首先,他纵论魏国没有多少兵力也没有出色的将军,地势也不险要,又四面受敌,既不能战,也防守不了。其次,他分析合纵抗秦是画饼充饥,难于成事说道:“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者,而齐楚诈伪反复之谋,其不可成甚明。”他大讲背叛秦国的害处,他谈联合秦国的好处,于是说:“为大王计,还不如联合秦国。这样楚国与韩国就不怕了,楚国与韩必不敢动,没有了楚国、韩国的隐患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楚国虽有富强之名而实空虚,其兵虽多,然而却是能轻易击败,不能坚战。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胜之必矣。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的劝说,秦国若是攻打楚国,虽不利于秦国,也不是不可的。”以上说辞,既含有真知灼见,又不免夸大其辞,虚声恫吓。更重要的是,他的外交活动有秦国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他便暗暗约会秦兵伐魏,给予当头棒喝。到了周慎二年(前319年),魏逐张仪,张仪无负于使命,复返秦国为相。

次年,魏国串连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抗秦,推楚怀王为纵约长。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纵合活动。但是,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因之态度各异;楚、燕很不热心此举,不肯出兵与秦作战;齐国更是隔岸观火,坐等渔人之利。只有三晋(魏、韩、赵)由于历史上的和地理上的亲密关系,出师同秦国交兵。结果,函谷关一战,三晋失利而回。继之,秦国派“智囊”樗里疾率兵反攻三晋,大破魏、赵、韩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合纵抗秦,初举告败,魏国将立足点置于外援之上,是要大失所望的。今天柳歌就解说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