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华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其基本内容(二)——“金肯敖包”祭祀

拜啸霖

陕西榆林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

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地前殿

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是金肯苏力德祭祀的一部分内容。祭祀地点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井克梁村,祭祀分为大祭和小祭。大祭的日期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六月二十六日两次,小祭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廿三日,年度共计三十六次,此外还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三的秧歌祭。

井克梁,是榆林城西北23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位于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里,有个被当地村民们称为“十三敖包”,也称“金肯敖包、金克山敖包、井克敖包”,村庄也因此而得名。”十三敖包”并非如蒙古草原上的“敖包”用石头堆成,而是由青砖垒砌,包括一个主敖包和向后一字排开的十二个附属小敖包。

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地

当地人世代相传,“十三敖包”中最大的敖包下埋葬着成吉思汗的大将——“太师、国王”木华黎,其余较小的十二个敖包下分别埋葬着木华黎部下的十二员将领。

蒙古人将大敖包的主人——木华黎,尊称为“金肯巴特尔”;而“井克、金克、金肯”,都是蒙语的对音译,其含意为“真正的”,“金肯巴特尔”,就是“真正的英雄”之意。

关于“金肯敖包”的来历,据《元史·木华黎传》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官制极精简,封木华黎和博尔术为左,右手万户。1217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前,又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赐九斿大旗,经略中原,统领伐金。此后,木华黎帅军专征,北定河北,东定山东,西平山西,南逼汴淮。1222年,木华黎出兵秦陇,在攻取金京兆(今陕西西安)时,金将完颜合达以雄兵20万固守,木华黎安排精兵三千断潼关天险要冲,防金援兵,然后西击外围凤翔,久攻不下。1223年3月,他辗转回兵解州(即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西南十五公里的解州镇),行至山西闻喜县下马庄时病逝,年仅五十四岁。

闻此噩耗,正在西域征战的成吉思汗,悲痛欲绝,停止了“西征”的进程,返回漠北。木华黎病逝后,一些原金国的降将反叛,还有一些占领地蠢蠢欲动,促使成吉思汗改变了“西征”的战略,可见木华黎在成吉思汗心目中和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中描述,成吉思汗听闻木华黎病逝的噩耗后,以“我失半臂,国失半壁”来形容惋惜之情。

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

木华黎去世后,按照蒙古族“秘葬”的习俗和其临终遗言,其五弟带孙、儿子孛鲁和部下做了十个一模一样的灵柩,分别葬于十个不同的地方。而根据蒙古族畏兀儿•津部落的传说,乌审旗相关人士的研究,以及“金克敖包”这个名字所含的“正宗、真正”之义,当地人认为“井克梁”就是当年木华黎真正的下葬之地。

扩建前的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地

清朝末年,由于当时的乌审旗王爷把长城以北一带的不少土地卖给汉族民众耕种,或清朝政府的垦牧,蒙古民众不得不迁离井克梁。据当地民众传说,当时蒙古民众在迁走木华黎“金肯苏力德”的同时,也曾想迁走这座墓葬,但在挖掘墓葬时,忽然刮起旋风,把挖掘者吹倒,昏迷了大半天,蒙古族民众觉得这是木华黎显灵不想离开此地,便打消了迁墓的念头。

关于木华黎与关公共祭的形成,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防盗贼。据当地民众说,蒙古族民众迁走后,由于盗墓贼不时光顾这里,知道这里是蒙古人神圣之地,汉族村民为了保护敖包,便迎合当地人敬畏关公的心理,在敖包前建起了关公庙。

一种说法是木华黎是关公的化身。当地人认为,木华黎和关公是一个人,木华黎是1000年之前关公的“转世”、“托生”或“再生”,木华黎病逝的山西闻喜县,那里恰好是关公的老家,关公是“忠义”之神,木华黎是“忠武”之灵,两人都是“诚信忠勇”的化身。

一种说法是清代的朝廷治理需求。清代“罢黜百将,独尊关羽”。清军入关后,为巩固统治、消弭汉族的反抗之心,采取“以汉治汉”策略,遴选了汉人心目中“忠义神勇”的关公进行文化和价值再造:“建关帝庙”、“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更换“武圣”(从尊崇以“智”著称的姜尚,更换为以“忠义勇猛”著称的关羽,其深层是对“忠勇”的强化,对“智慧”的轻慢或摒弃)。同样的套路,清廷为了加强蒙汉交融的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的统治,促进蒙汉融合与稳定,选取“忠君”、 “忠勇”、“仁孝”、“忠义”为代表的道德理想与精神楷模,教化百姓,于是有了这一区域木华黎和关公的共祭。

一种说法是晋商对关羽“武财神”形象与地位的建立和推广。晋商通过建关帝庙、祭祀等手段,一边不断宣扬、强化着关帝崇拜,一边鼓吹、推广着“忠诚信义”“以义制利”等商业信条,这不仅增加了伙计背叛的道德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商人取信于主顾。而且晋商的这一做法又收到两个功效:一是政治正确的高明选择,符合清朝为维护“治统”采取的信仰愚民政策——即高举关羽的“千古忠义”大旗,迎合了朝廷的主流信仰观、价值观;二是打出了商业信仰牌,借助共同的关帝信仰,拉近了客商彼此的距离,使得作为外乡人的晋商更容易在他乡落地生根。晋商触角所到之处,关帝庙、关公信仰、武财神、晋剧成为精神文化的标准配置。

总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井克梁就有了一座汉、蒙风格混搭的建筑:最前边的主敖包和一座庙宇共用一墙,该墙上绘有大幅关公像,关公像下嵌入墙中的小神龛内有成吉思汗画像,并摆放着木华黎铜牌像,庙墓连为一体。

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地前殿内祭坛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了纪念蒙元时期的蒙古族英雄,蒙汉人民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祭祀木华黎,祈求风调雨顺,草场肥美、五畜昌盛。这一天也是汉族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是传说中的“关老爷磨刀日”,汉族民众祭祀关公,祈望他的磨刀水能多留一些给凡间,让凡间雨水充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祭祀场景

农历五月十三日对国王木华黎“金肯敖包”的年度大祭之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也有祭祀庙会。

“金肯敖包”祭祀是蒙古族敖包祭祀的一种,其仪式和内容都受到敖包祭祀相关规程的约束;同时“金肯敖包”和“金肯苏力德”原为一体,基本延续了“金肯苏力德”的祭祀程序和内容。

[1]关羽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木华黎生于公元1170年,逝于1223年,相距近千年。

[2]清代确立的关帝圣君祭祀日,顺治元年(1644 年),“建关帝庙于地安门外宛平县之东, 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